黄芪能降血压又能升高血压?如何理解中药的双向调节功能?

前阵子有个朋友确诊高血压,但是还不用吃药,就问我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降血压。当时我看到他的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搏微弱无力,就判断他是气虚痰浊。所以我告诉他,他可以每天喝30克黄芪水,这可能有助于将他的血压降至稳定水平。有个朋友喝了半个月后血压恢复正常,我就想当然的认为他可以减少黄芪的用量,吃一段时间巩固疗效,于是就很明智的把黄芪的用量减半,又吃了一个月,但是再测血压的时候血压又升高了。朋友开始慌了,问我。我一听就笑了。邓铁涛先生的用药经验里写得很清楚,黄芪在15g以下轻用时会加强剂量,30g以上再用时会减少剂量。于是我让他每天把30g黄芪泡在水里,这样可以降血压。但是他朋友血压降了以后,他很聪明,把黄芪的用量减半,于是他的血压又升了!

熟悉中医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双向调节。其实很多药物都是双向调节的。比如,人参不仅能降低饮食引起的高血糖,还能增加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枳实不仅能降低肠道平滑肌的张力,还能刺激胃肠蠕动。三七不仅能活血,还能止血。

还有一些药物剂量不同,效果相反。比如桑叶,用量小可以发汗,用量大可以止汗;枳实量少时可降气,量多时可增气。白术小剂量使用可止泻,大剂量使用可通便等。

那为什么中药会有这样的双向调节作用呢?

首先,与西药不同,中药的成分往往非常复杂。我们可以把中医的每一种药理解为复方。也就是说,中药的每一种药物中可能都有很多成分,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但可能产生不同作用的成分的“阈值”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某一种成分有一定的效果会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一定量后效果会达到最大。当然,如果身体处于不同的状态,功能可能会更复杂。

中医的双向调节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这很好的体现了中医的统一性。对中药作用的概括,往往是通过对这些表面现象的深刻总结,这在中药补药中最为突出。这种滋补作用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恢复平衡,回到“中”的位置。该增加的时候就应该减少。

这是我对中医双向调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