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头皮发紧的中药

耳鸣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没有相应声源的情况下,患者的耳朵里有耳鸣的感觉。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非常复杂,通常伴有易怒、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会影响工作、娱乐和社交。据临床统计,17%-20%的成年人有耳鸣,65岁以上老年人耳鸣发生率可达28%,耳科疾病中耳鸣发生率高达85%。目前其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耳鸣独具特色,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介绍如下:1。补肾填精中医认为,肾与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通脑始知耳。《灵枢脉度章》说:“肾气通耳,肾和使耳闻五音”;《内经》:髓海不足,脑转耳鸣;“上气不饱,脑不满,耳发苦。”《病邪分期论》:“经血作功,致气血不足,而经络虚弱,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耳鸣”。肾虚耳鸣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内经》:“四十岁,殷琦半,起居衰”,与人体器官衰老、功能衰退有关。耳鸣是耳聋的征兆,《杂病之源·犀烛卷二十三》说,“耳鸣之人,渐聋”。肾精不足导致耳孔营养不良,轻则耳鸣,重则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此外还有头发胡须过早花白,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淡白,脉沉细无力等。补肾填精的方剂有二龙左慈丸、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汤等。:熟地黄30g黄精20g山药20g鹿茸3g龟甲12g河车3g山药12g牛膝12g菟丝子15g 2。清热化痰法多数耳鸣耳聋中医主张从肾入手。《名医杂书》云:“耳鸣如蝉,或左或右。闭塞不时,世人多从肾虚治之,而不知此痰火起,在耳中压抑时响,甚至闭之。如果遇到这种病,但判断不像过去喝酒那么糟糕,上焦有痰火,只需清痰降火。”朱丹溪:“无痰则无头晕”,“痰多则怪病”,“百病皆因痰”。痰瘀导致热,痰热郁结,循经郁结,耳聋,故耳鸣不已。所谓“痰热郁结,郁结而鸣”。这类患者多有突发性耳鸣,体胖,头晕腹胀,咳嗽胁痛,痰多而粘,舌边红,苔黄腻,脉滑,以痰热内郁为特征。因此,清热化痰为治疗原则,温胆汤、清气化痰丸、解石化痰丸为主要方剂:瓜蒌仁。霍玲10g,黄芩10g,生山子10g,龙胆草8g,绿泥石30g先炒,大黄6g后炒。3.活血化瘀法,长期耳鸣。中医认为“久病在血”,“久病则血瘀”,是由于耳窍不通,气血凝滞,耳窍失养所致。现代研究认为,某些类型的耳鸣耳聋与耳部微循环障碍有关。耳鸣耳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试验表明,他们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在袢和血流模式的状态。其中,中医血瘀证患者的微循环改变更为明显。这类患者部分是由于耳部血管受到刺激后,微血管痉挛,血流受阻所致。采用654-2、西比灵、丹参注射液等西药解痉,恢复血流。这些患者有血瘀的临床表现,如头痛、定位、头晕、舌紫暗、脉细涩等。治疗:活血化瘀,通窍。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用:桃仁10g红花6g麝香0.3g生姜5根葱2枚红枣5川芎6g赤芍10g4。利水驱饮法是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停留在局部体内。痰有冷热,但痰是无形的,有质量的。如果它留在体内,会引起耳鸣和头晕。桂苓猪肝汤和《伤寒论》五苓散证均以耳鸣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利尿药和消肿药可以减轻内耳前庭和迷路的水肿,减轻神经压迫,促进局部淋巴回流。辨证要点:肢冷、面色苍白、痰薄、舌淡、苔白腻、脉滑。治法:沥水饮,加减《伤寒论》桂苓疏肝汤、五苓散:霍玲15g桂枝10g白术12g泽泻6g益母草20g季芳6g黄芪30g车前草10g5。有些耳鸣患者是由化脓性感染引起的,或者有高血压病史。中医辨证属于实热肝火。《苏文刘集大论》云:“头发木滞,连耳鸣旋”。有肝将军之官,性刚健,主升散气。肝不达则郁,化为火,扰开窍,则耳鸣发作,如打雷、隆隆、隆隆,常伴耳胀耳痛、流脓、发热、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弦强。宜平肝日志,清肝降火。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汤、镇肝熄风汤:龙胆9g天麻12g钩藤10g(下)牛膝10g黄芩10g菊花12g白芍12g生地10g赭石。《太平盛慧芳卷三十六》说:“此为风邪所至,入耳脉,正气受阻,不能相通,邪气相击,故致耳鸣。”外感风热,循经发作不利,耳鸣如蝉,顿觉耳聋或闭塞。用手指按压耳屏或拉耳廓后症状减轻。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口干咽燥、全身乏力、舌红、苔薄黄、脉浮。银翘散治风清热:银华10 g连翘10 g竹叶6g荆芥10 g书莲6g菊花10g蝉6g黄芩10g黄芩10g经验: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辨证的准确与否是疗效好坏的关键。耳鸣耳聋的临床治疗要注重辨证:以上类型在临床上经常见到,不能一概而论。痰、瘀、风、火都有害。分虚实:虚实易治,虚实难治。医生和患者都要有耐心,保证用药的持久性,切不可匆忙停药。中西参可以相辅相成,提高疗效。参考资料:

/qita/sjxz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