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膳?

药膳这个词是最近十年才出现的,而且有越来越响的趋势。但是药膳的形式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很久了。药膳以药为食。根据中医营养学理论,食物和药物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数量上的区别是明显的。食物每天必不可少,药物则不然。一般只有生病时才用药,剂量要求非常严格。将药物带入食物的主要目的是使大部分味道不好的药物具有诱人的味道,改变药物的食用方式,达到防病、保健、治疗、康复的目的。

从唐末开始,一些食疗著作不再满足于讨论单一食物的治疗保健作用,开始发展复方,产生了新的医学体系,由此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药膳。药食结合把古代食疗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拓这一新阶段的代表作是唐末四川名医赞银所著的《医者心鉴》。他的《医生之心》原本是两卷,宋以后失传。近代学者罗振宇访问日本时,得到一卷* * *,日本人收藏在《高丽医方集》中。编撰大体能反映原著全貌,可见作者用心。与以往的食疗书籍不同,该书只介绍了单一食物的治疗作用,而是对疾病进行了分类,每一类都列出了几个或几十个方子。

在讨论了每一种疾病后,赞银详细介绍了饮食处方。这些剂型包括粥、汤、菜、酒、泡酒、茶、汤、奶、丸、粒、粉等。最常见的食物有大米、薏米、大豆、山药、羊肉、鸡肉、猪肝、鲤鱼、牛奶。这可称为初级药膳,如治疗心寒疼痛的桃仁粥;鲫鱼治五痢;治疗痔疮的杏仁粥;羊肉粥用于治疗产后虚损等。

到了宋代,药膳又有了发展,应用也更加广泛。北宋初年编纂的《太平盛慧芳》和后来出版的《生济总录》是两部重要的医学名著,每部都有几卷专门论述食疗的内容。两本书所列的食疗方剂,大多属于药膳形式,分为粥方、汤方、米方、饼方、胜方。

宋代还有专门为老年人撰写的食疗专著。前任县长陈至写了一本关于赡养老人和供养亲属的书,为老年人的保健提供了许多食疗处方。到了元代,又有《邹安》的补充版,共四卷,改名为《秦寿与养老新论》。《养老经》包括饮食调节、医疗保障、四时养老、以食治老、以食治老、以简备老应急药方。他在《以食治老》的序言中说:“人若能知道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加以调整,将比药物好两倍。因为老人的天性,都是厌药,偏爱食物。吃比药好。病情是老人病,小心吐利,尤其是用食物治疗。老人哪里难受,宜先用食物治疗,再吃药。这也是照顾老人的好方法。”这也应该是陈至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

元代胡思慧的《食疗方》第二卷《食疗疾病》,涵盖了几十种药膳,也是很有价值的。其他饮料约150种,很多也是药膳,如汤和粥面,有配料和制作方法,并注明要治疗的症状。

现代最流行的药膳,无非就是粥、面、汤、菜。大部分是菜,出现了专门做药膳的餐厅。常用的药膳有冬虫夏草鸭、白果全鸡、黄芪炖鸡、黄酒炒田螺、莲子猪肚、杜仲炒羊腰、百合粥、荷叶粥、马齿苋粥、茯苓饼、山药饼、当归羊肉汤、山药奶油汤。很多疾病都有药膳的药方,很多人关注食疗,有了更深的认识。许多医生和厨师都在不断开发新的药膳品种,出版一些药膳食谱。

药膳是好的,但是推广上有一些问题。比如,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严禁在食品中添加药物。药膳不会成为非法产品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卫生行政部门专门解禁并公布了几十种可以添加到食品中的中药,如刀豆、大枣、干姜、山药、山楂、枸杞子、牡蛎、桂圆、百合、辣椒、赤小豆、苦杏仁、海带、莲子、木瓜、乌梢蛇、酸枣仁、栀子、甘草、罗汉果、肉桂等。当然,还有更多中药被纳入药膳,却没有合格的地位。如何进一步合理开发它们是相关专家正在讨论的课题。

药膳在国外也有,甚至更流行,被称为保健食品或保健食品。有意思的是,国外保健食品使用的原料都是中药,如人参、枸杞、红花、伊一、枇杷、柿叶、葛根、大蒜等。

700多年前凯尔·波洛从中国带到欧洲的许多保健食品至今仍在欧美流行。在欧美市场可以看到许多中国传统的保健饮料和食品,如菊花酒、竹叶青酒、刺五加酒、人参酒、枸杞酒、木瓜酒、鸡蛋酒、蜂蜜酒、乌龙茶、陈皮茶、茯苓饼、八珍饼、薄荷糖、松子糖、姜汁糖、李子干和药用橄榄。中国的药用食品和饮料正越来越多地涌入国际市场,进入越来越多西方人的饮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