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人工繁殖蚁穴的方法?

本文叙述了蚁狮的生物学特性,并初步总结了人工饲养的实验结果。在光照14 ~ 16 h,室温10 ~ 35℃(最适25 ~ 30℃)的条件下,补充足够的食物可以提高发育速度,使蚁巢一年完成三代。它属于脉翅目。天线短而呈棒状;前后翼的形状、大小和脉冲序列都差不多。静止时,前后翅覆盖腹背部,呈明显的屋顶状。Sc与Rl脉冲平行,并在近端大约1/4处愈合。翼痣不明显,但有一狭长的翼痣下腔。它是卵形的,有两个细小的孔。幼虫又厚又多毛。头小,上领结实,呈镰刀状,内缘有齿。足有力,后脚胫腓骨关节、跗关节愈合。

成虫生活在树和草丛中,捕食鳞翅目和鞘翅目幼虫,有趋光性。幼虫在沙中打洞,构筑漏斗状陷阱,卧于其中捕食洞穴中的蚂蚁等小动物,故称“蚁狮”。幼虫在沙土中成熟化蛹。这种小动物看起来像蜘蛛,有一个小脑袋和一对大下巴。它通常是倒着走的。它会一边在沙子里旋转一边向下钻,在沙子里做一个漏斗状的陷阱,并藏在漏斗底部的沙子下面,用它的下颚把沙子甩出来,使漏斗的外围光滑陡峭。当一只蚂蚁或小虫爬进陷阱时,它会滑下来,因为沙子是松散的。蚁狮会不断地向外扔沙子,这样受害者就会被流沙推到中心。然后蚁狮会用下颚夹住猎物,拖进沙子里吃掉。

蚁狮是一种昆虫。它会做一个陷阱,等待路过的昆虫掉进去。吸完汁液后,它会一次又一次地把身体甩出去。蚁狮是蛞蝓的幼虫,长得像蜻蜓,有一对长长的触须。很多人经常把它误认为是长角蜻蜓。据传村民是黑蚊子的天敌。【经济意义】脉翅目昆虫包括草蛉、蚁蛉、螳螂、粉沉船、水沉船等。成虫和幼虫多为陆栖、捕食性,捕食蚜虫、蚂蚁、叶螨、介壳虫等软体昆虫和各种卵,对控制昆虫种群和维持生态平衡非常重要。近几十年来,脉翅目昆虫在中国和世界许多其他国家已成功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

【鉴别要点】低头口型,咀嚼口器。胸部往往很短。两对翅膀的形状、大小和脉冲相位相似。翼脉密集而众多,呈网状,边缘有许多分支。几种翼脉少而简单。两只爪子。

幼虫有3对胸和脚,有1个飞节。双刺吸口器。

这个项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草蛉、蚁科、脉翅目,有特殊的外叉脉;咀嚼口器,咬红蜘蛛。

【分类及重要科介绍】全世界已知脉翅目约4000种,可分为3亚目,6总科,20科。重要课题介绍如下。

(1) Coniopterygidae

身体很小,身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翅膀上覆盖着白色的蜡粉。天线是串珠状的。无单眼,翼脉简单,边缘不分叉。世界上已知的种类有250多种,常见的有中国文冠果。

(2)草蛉科

大多数种类是绿色的,有金属或铜复眼。触角长而丝状。机翼前缘区域有不到30条横向脉,没有分叉。幼虫体长,末端尖锐,胸腹部两侧有毛瘤,捕食蚜虫,称为蚜狮。全世界有1200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大草蛉和中华蛉。

(3)蚯蚓科

小到中等,一般为棕色。没有单眼,长触角,念珠。翼脉常有毛,前翼R脉多分支,前缘横脉分叉。幼虫很长,每茎3个。已知的种类有800多种,比如中国常见的条纹褐鹗。

(4)蚁科的蚁蛉科

天线短,等于头和胸的长度之和,末端加大。形状与豆娘十分相似,翅膀狭长,翼痣不明显,痣的下翼腔较长。幼虫后足挖掘型。大多数物种在地面等待猎物或埋伏沙地,或在地面追逐猎物。有些物种通过陷阱捕捉猎物,幼虫隐藏在漏斗形陷阱的底部,以落入陷阱的蚂蚁和其他昆虫为食,因此幼虫被称为蚁狮。幼虫向后移动,故又称“回生虫”,可用于中医。在中国,有常见的蚂蚁,比如华中和华东的蚂蚁。

(5)蛔虫科、凤蝶科

它很大,看起来像一只蜻蜓。触角呈杆状,长于身体长度的一半。有明显的翼痣,翼痣下的翼腔短。全世界已知400多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中国常见的种类有黄花蝶角矶鹬等。

我只能找到这些。希望对你有用。只要你模拟它的生活特征,应该不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