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图谱:地肤图谱

药品名称:地肤子

拼写:difuzi

英文名:belveder fruit

来源:双子叶植物药地肤子的果实。

功效:除湿利尿,清热解毒,益精强阴。

主治:小便不利、淋病、白带过多、疝气、风疹、疮毒、疥疮、阴部瘙痒。

性味归经:甘、苦、寒。①经典:“味苦,寒。”2“不录”:“无毒。”③纲要:“甘,寒。”

归肾、膀胱经。1鲁夫:“入膀胱。”(2)基本药物处方:“入肾膀胱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2 ~ 5元;还是进了药丸,散了。外用:煎服,洗净。

忌用药:《本草纲目》:“邪蟋蟀。”

药物配伍:与阳起石,一个滋阴,一个壮阳,各相用,阴阳双补;配以白鲜皮,可用于治疗湿热疮、黄疮、湿皮、痒皮。用黄芩,清热止痢;配合生地治疗红眼病,疗效大大增加;配牡蛎、山药、五味子,清则清,补则补,滑则顺,涩则涩,滋补之条无偏见。

其他名称:地葵(本经)、麦迪(别录、益铭(药性理论)、罗帚(日化子本草)、朱帚(滇南本草)、钱头子(百病回春)、帚油菜籽(新疆药材)。原植物地肤子(本经)又名:陆、王惠(二雅)、王帚(郭璞《二雅注》)、金雀花(陶弘景)、海蓬子(唐本草)、白花蛇舌草、单帚(本草图经)、白草(纲要)。

方名:地肤子、地肤子、金雀花、炒地肤子。

方中地肤子、地肤子、金雀花均指生地肤子,作为除去原药中杂质的原料药。

炒地肤子是干净的地肤子,用文火炒至微黄有香味。

商品名:地肤,饱满,灰绿色,干燥,无杂质。

药用部分:这种植物的嫩茎叶(地肤苗)也入药,另文详述。

动植物资源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它在许多地方被栽培。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此外,辽宁、青海、陕西、甘肃、四川、江苏、安徽等地也有出产。

药材的收集与贮藏:秋季果实成熟时,切全草,晒干,铺果,去净枝叶等杂质。

拉丁名称:地肤子(kochia scoparia (l. )schrad),地肤子的原植物。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别:干果扁圆形,五角星形,直径1 ~ 3mm,厚约1mm。外面是宿存的花被,膜质,在先端5裂,三角形裂片,灰绿色或浅棕色;有些有5个三角形小翼,像五角星一样排列。顶面中央有柱头残迹,基部有圆点状果梗痕,约10放射状棱线。花被容易剥落。里面有1个小坚果,横生,果皮半透明,膜状,易剥落。种子呈褐色,扁平状,像芝麻。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表面有一点花纹,中间略凹,边缘略凸起,里面有马蹄形的胚,呈淡黄色,油状,胚乳白色。气微,味苦。最好是灰绿色,饱满,无枝叶。除上述品种外,还有地肤。木霉。(东北)也属于同一属。地肤的果实。)C.A.mey .(东北,陕西)也入药。其药材外观差别不大。在华东、湖南、湖北、贵州、山东等地,将同科植物藜的果实,俗称“白菜籽”,作为地肤使用。藜果钝三角形,略扁,直径约65438±0mm;草绿色至深绿色,花被紧紧扣住果实,周围无膜质小翼,基部有短果柄,有5条长线。种子扁而圆,有光泽,上面有放射状的线状花纹。气味和地肤子一样。见文章“藜专辑”。本品饱满,灰绿色,无杂质。

中药化学成分:种子含三萜皂甙和油15%。绿色部分含有生物碱。果实中含有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 3)β-d-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它仍然含有挥发油。

中药化学鉴别:(1)将本品粉末置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10ml,浸泡40min,过滤,取滤液在试管中剧烈摇动,产生持久泡沫,静置10min,泡沫无明显消失。(查皂苷)(2)取本品甲醇浸出液2ml,加浓盐酸4 ~ 5滴,镁粉少许,水浴加热2min,呈浅红色。(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查)(3)取本品10g,用酸性水浸泡30min,取2ml滤液于四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碘化铋钾试剂、碘-碘化钾试剂、硅钨酸试剂、碘化汞钾试剂,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4)薄层色谱法:取本品粉末65438±00g,置圆底烧瓶中,加入65438±05%硫酸30ml和65438±000ml氯甲烷,回流水解2小时,过滤,分出氯仿层,回收氯仿至65438±00ml,取样。此外,齐墩果酸的氯仿溶液用作对照。取上述溶液10μl,点于同一薄硅G板上,以氯仿:丙酮:环己烷(2: 1: 7)为展开剂,用5%磷钼酸乙醇试剂加热,试剂齐墩果酸显蓝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