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盲测试可以用来测试中药吗?

双盲试验是一种科学的实验方法。双盲是指参与者和医生都不知道患者被分到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意味着不仅患者本人不知道,医生也不知道患者被分到哪个组。

双盲试验的好处是消除一些误差和偏倚,患者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一组,可以减少安慰剂效应。因为如果患者知道自己被分到新药组,会对患者产生非常积极的心理影响,使得新药本身的效果很难评价。患者病情的好转可能是服用新药的结果,也可能是患者在知道自己服用了新药后感觉有效,心理因素发挥作用,精神上乐观快乐的结果。

同样,如果医生知道哪些病人被分到新药组,往往会导致医生在实验中自觉不自觉地“发现”或“观望”新药有一定的“效果”,就像老师自觉不自觉地“看到”那些“特别聪明”的学生一样。

所以,如果想得到可靠的医学结果,最好采用双盲试验。我给你举个例子。以下文章为中药双盲试验。

我以前回答过,所以请重复一遍。

其实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并不是现代医学专用的,而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调查试验方法,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可以看到,比如著名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PK。但被中医迷奉为“西医的标准”,避而远之。

中医不具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前提条件。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首先需要选择明确的适应症。很多中医专家说现代医学的适应症不能用,但问题是中医的适应症更不靠谱。中医对寒热虚实和各种脉象没有标准和衡量标准,无法客观描述。在2010发表在《世界科技:中医现代化》上的研究中,邀请了16位中医资深教授对同一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解读,并给出辨证诊断。结果不仅16位中医教授的诊断差异较大,而且同一位中医教授两次对同一患者的诊断差异也很大。由此可见,中医的指标是无法量化的,没有量化标准的指标也不能作为选择实验对象的指征,也就意味着这个双盲实验根本无法启动。

中医缺乏做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勇气,中医的治疗方法会在双盲实验中暴露出来。说中医是完全无效的骗子肯定是偏激的,但是中医做的试验结果并不乐观。在中医治疗疟疾的检验中筛选了上千个处方,上万种成分,最后只找到了一种有效成分——青蒿素。被普遍认为有效的复方丹参滴丸至今没有通过FDA的临床试验,而其他中药连申请的勇气都没有。我们不禁要问:一旦进行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几千种中药还会剩下多少?

中医接受不了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后果。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必须找出中药治疗组分的有效部位,进一步研究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该组分的作用机制,必须符合现代医学。就像青蒿素可以杀死疟原虫而不是去除湿热来达到治疗疟疾的效果;盐酸胡椒碱通过抑制病原体而非泻火解毒达到抗感染作用;针灸通过刺激内啡肽的产生而不是通过经络来实现各种效果...这样的研究越多越深入,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就越站不住脚,在中医的经络、五行、脏腑都找不到实证的情况下,对中医的理论是破坏性的。所以中医怕双盲试验。

双盲实验可以验证吃药能治好病,不吃药能不能治好。没有中医双盲实验,就是说吃不吃中药都可以把病治好。

那些说中医是安慰剂的人说的很好!那还不如在西医的双盲实验中,对照组用中医辨证治疗后开的中药作为对照!

双盲测试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它的目标是有问题的,因为它的目的是为疾病寻找药物,实现药物与疾病的对应。所以通过这个理论得到的药物不是止痛药就是安眠药。但是我拿不到真正有用的药。西医要进步,不能以双盲为中心,而要加强医学理论的研究,使之像人在机械分子科学上的理论一样透明,进一步深化人体系统理论的研究。当止痛药和安眠药被彻底赶出西医体系,西医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在此之前,你根本就不应该向别人要这个要那个。中医可以双盲,但我说的是中医可以双盲,不是中医。药和药是两回事,应该分开。做双盲应该是医学理论,不是医学。

双盲实验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中医抵制双盲实验和临床对照实验。

双盲实验是西医邪教发明的不能治病,却浑水摸鱼杀人的游戏。

可采用双盲试验方法验证中药疗效。

双盲试验的全称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是在药物研发和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疗效验证方法。通过双盲试验是各国政府监管部门批准新药上市的金标准。

如果实验需要大量样本,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工具排除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可靠地覆盖高概率分布的结果;随机分组双盲对照可以避免患者和医生等人的心理因素诱发的试验偏倚。这种从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方法,能够更加完整、严谨地反映实验药物的真实疗效,成为人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和结晶。

当然,双盲试验不排除未来中医能提出更合理、更可靠、更有说服力的替代方法,双盲试验可能无法覆盖所有医学实践领域,但至少是目前业界公认的最可靠的验证方法。中药可以通过双盲试验进行确认,中成药也逐渐被要求通过双盲临床试验,根据数据结论批准上市。

双盲试验是临床试验,不是动物实验。参与试验的志愿者都是真实的患者。实验组患者使用新药,对照组患者使用旧药或“安慰剂”。如果有多种疾病,其他药物不影响试验疗效,可以照常使用,给出的结果直接比较判断试验药物的效果。实验过程不排除使用复方,可以直接验证复方的疗效。

双盲试验除了验证试验药物的疗效外,还设计为同时研究毒副作用、药物代谢、药物作用原理、剂量选择等应用因素的试验方案。试验中给出了毒副作用大小和类型的数据,给出了药物审批中权衡治疗收益和风险的判断依据。

当然,传统药物已经用了几千年来验证其疗效,但没有严格的试验方案设计,没有对比,没有数理统计。如果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无效,那只能归咎于当今的药材。与疗效相关的“猛”与“平”剂量的控制,也因为没有严格的量化依据,只能靠医生的个人经验。已经申请上市的复方丹参滴丸,一直卡在三期临床试验,不能通过双盲试验等...这些情况都说明,传统药物的应用和理解远没有双盲试验那么严格、严谨和可靠。

积累了几十年几万个品种的西药有很大比例被淘汰,目前只有十分之一用于临床,这往往成为否定双盲测试方法有效性的理由。其实这是一个认知误区。旧药淘汰的主要原因是有新药替代。如果市场上没有新药,为了治好你的病,只有能用的老药不能退市。试想一下,如果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命,你会纠结于以后副作用和后遗症消除的可能性而放弃救命吗?

而且所有批准上市的药物,尤其是经过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的药物,即使有试验中难以发现的毒副作用,也应该是很小的,权衡利弊后肯定值得使用。如果没有更好的新药替代品,不太可能是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西药和中药都有不同的毒副作用。老祖宗早就说过“三味药有毒”,但我们在治疗中要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让患者受到的毒副作用最小。因此,在确认药物疗效的同时,需要了解副作用的大小、类型和表现,以权衡治疗的收益和副作用的风险,决定是否值得临床使用。

相对而言,常见病的毒副作用一般较小,而危及生命的癌症药物和急救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会比较大。毕竟救人更重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用于癌症治疗的药物往往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而且随着药企投入的增加,研发进度的加快,淘汰的药品越来越多,淘汰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当然,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不就是“双盲实验”吗?

一是“神农”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植物;第二,能吃吗?它的功能是什么?能吃吗?有毒吗?会有什么影响?这一切都是“未知”的,但你去尝试,不就是“双盲”吗?

中国传统的食物和药物都是这样试尝的,流传了几千年。其间不知有多少人因此而“牺牲”,“神农”也因误食毒草不幸身亡。不知道有多少是因为有毒或者难吃而被“淘汰”为“食”或者“药”的。不然怎么知道那些是吃的,那些是药用的,那些是不能吃的或者难吃的,吃了会死呢?

为什么现代有些人如此反对「双盲实验」?

当发现一个新的物种,然后发现它的功能和用途,它的功能和作用与前一种物质相似或相近或一致时,就会发生“比较”和“鉴别”。就像你在交朋友的时候,当你发现你认识了新朋友,你会自然而然的在脑海中分辨出来,从而做出判断和选择。对你更有用的朋友选择亲近,会逐渐淡化无益的对你的伤害,远离他们。这不是很正常吗?为什么有些人那么执着于“传统”,拒绝现代的新鲜事物?这不是愚蠢就是糟糕。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对前者只知道其表象或某一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多的了解,并借助知识积累提高了认识和技术条件。比如中国古代对“自然”这一物理现象的认识,也是从最初的“玄”,到后来的“阴阳”,春秋时期产生了“五行”。想想吧。中国古人的知识并不总是处于神秘的状态,而是“进步的”、“发展的”。

世界上其他民族也是如此,从最初的神秘进化到对物理性的理解,再到化学和生物。这也是“人”对自然现象认识从“表象”到“本质”,从粗糙到精细,从片面到整体,从局部到完整,从静态到动态的必然认知过程。为什么现代有些人如此反对「现代医学」?

是因为它来到了“西方”吗?如果它来自“资本主义”而不是“祖传宝物”,我们一定要反对吗?但是你的“祖先”也学会了“任虎”和“胡夫骑射”。我也在学“虎切十八拍”的乐器。怎么能忘记这些优秀的品质,“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优良传统呢?你学会了“狡猾”和“自私”。如果你自私,或者因为笨而学不到新的东西,那你就必须用欺骗和谎言来坚持你所谓的“错误”立场。结果有什么用?只能是“角斗士挡车”不自量力。怎么能阻止历史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呢?

双盲实验是检验一种药物是否有效的试金石,所有没有疗效的药物都要在实验中表现出来!

双盲实验是世界上最权威最客观的药物检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