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怎么养殖?

蜈蚣的养殖技术;

1.野生养殖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冬天在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垃圾、碎砖、动物残体、骨头、肠子、鱼刺、鸡鸭鹅毛都放进去。蜈蚣闻到鸡毛的腥味,就会聚集起来生活繁殖,春天就可以抓到。一般每1 ~ 2天可捕一次蜈蚣,然后加入新鲜食物,盖上细土再捕。捕捉蜈蚣的最佳季节是清明节前后。此外,铁耙还可用于在岩堆、树根、杂草、沙滩等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第一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特别适合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人工繁殖方法:

室内培养可采用水泥罐,罐底面积最好为50×40 cm。水泥罐呈“销”字形叠放2 ~ 3层,用玻璃板作缸头。缸内应覆盖松软细土,厚度随季节变化,一般春秋为10 cm,夏季为5 cm,冬季为20 cm。放置碎瓦或小石子、小木块等。在上层;圆柱体的四个角可以用玻璃粘合做成三角形的小水缸,也可以用盛水容器代替,供应蜈蚣所需的饮用水。放养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和饲养条件有关。一般每缸可养1 ~ 2岁幼蜈蚣200条,3岁蜈蚣75条,或4岁以上蜈蚣40 ~ 50条左右,每缸雄性成虫4条左右。其他方面可以参考室外半自然状态下的人工池塘养殖法。

3.室外自然水池养殖方法:

(1)蜈蚣塘宜建在阴凉潮湿、阴凉僻静的山坡处。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高80 ~ 100 cm的池壁,池壁缝隙要用水泥勾住。池塘的长度和宽度取决于水产养殖的数量。大池塘要分成“田”形的小池塘,分别投喂。水池四周应设置排水沟,池底不得浇筑水泥。先用细石或碎瓦垫起6厘米左右的细土,留有空隙。池内还应种植杂草和树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洁净饮用水,尽量营造适合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池口周围用玻璃片设置一圈宽15 cm、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防止蜈蚣逃跑或其他有害动物侵入。

(2)第一批蜈蚣可以在野外采集,也可以购买幼苗。一般应选择3-5岁性成熟的蜈蚣作苗种,应健壮活泼,背部黝黑发亮,雌雄搭配宜为10: 1。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选择全部雄蜈蚣进行其他养殖,池塘中蜈蚣的密度应为每平方米350-450条。池内湿度为60 ~ 70%,不应超过75 ~ 90%。如果湿度过高,蜈蚣容易被病菌感染和入侵,导致脱壳和进食困难,不仅阻碍正常发育,还会引起生理疾病,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 ~ 29℃。夏季气温上升到40 ~ 42℃时,蜈蚣体内的水分蒸发很快,要注意随时降温。一般的方法是经常往池子里喷水降温保湿。冬天要往池子里扔秸秆保暖,营造适宜蜈蚣生长的湿润、温暖、充足的饲料环境。

(3)蜈蚣是食肉动物,喜欢吃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蜓、蜘蛛、蛾子等。饲料应以家禽和动物肉类为主,如泥鳅、鳗鱼、蚯蚓、蜗牛、蝙蝠、老鼠、壁虎、蜥蜴、蛇、蝇蛆、白蚁、土鳖虫等。蜈蚣有时以水果、胡萝卜、西瓜皮、嫩植物为食,可适当搭配25 ~ 35%的莲子草、绿叶等青饲料。夏秋的傍晚,还可以点一盏灯,引诱昆虫和飞蛾供蜈蚣捕食,可以适当在水池的杂草里放一些昆虫繁殖,供蜈蚣食用。不过蜈蚣也是饿的,十几天不给饭吃也不会死。但需要注意的是,蜈蚣在极度饥饿或受到严重干扰时,会自相残杀,撕咬饲料。此外,蜈蚣可以几天不吃东西,但不能一天不喝水。应在养殖池中设置水盘,以提供足够的饮用水。尤其是蜈蚣,对食物是有讲究的,连昆虫都不吃腐臭的食物。饲料要根据季节增减。春夏季要多放蜈蚣,秋末冬初可以减量。一般一条成年蜈蚣每次进食量约为1克,幼虫可2 ~ 3天喂一次,而成年蜈蚣则需要每天喂一次。晚上放饵比较好。先把前一天的剩菜去掉,把大一点的食物切成块,放在零散的地方。

蜈蚣的常见疾病及治疗:

黑斑病:在红龙蜈蚣的身体和头部发现大小不一的黑斑。母饲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一起研磨连续饲喂7天即可防治饲料虫,严重者单独饲喂。乳化剂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环己酰亚胺和凯尼霉素也可用于控制。肠胃炎:喂磺胺片0.5g,氯霉素300g。

脱壳病:蜈蚣生长快,湿度太干燥难以脱壳,产生螨虫和真菌寄生。此时应每隔10天连续喂土霉素0.5g、饲母0.6g、钙片1片,一起研磨,与400g饲虫混合。

蜈蚣的加工工艺;

抓住活蜈蚣用开水烫死,然后切去尾端,挤出屎和尿。之后,取与蜈蚣等长等宽的细竹片,两端削尖,一端插在蜈蚣的上颚下,另一端插入尾部,利用竹片的弹性将蜈蚣拉直,晒干。如遇雨天,可用炭火烘干。晾干后取出竹片(不要断头尾,会影响质量),将体长相近的蜈蚣头放在一边,用宽约1cm的细竹片横夹在背部和腹部,成排扎紧,每排50片,放入木箱密封保存。质量要求:成品蜈蚣须干燥,长圆形,头红褐色,背深绿色,有光泽,有两突脊,腹褐色,皱缩,全黄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末节似刺,有裂纹或空心断面,微有腥味,味辛微咸,头尾完整,无破损,无虫蛀,无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