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杜鹃花的功效与作用

白花杜鹃花

(四川中医年鉴)

白花杜鹃(中国树木分类学)、白花杜鹃(中国北方经济植物区系)、白花杜鹃(贵州民间验方集)。

来源为杜鹃花科白头杜鹃的花、根或茎叶。

植物形态学银白杜鹃

常绿或半常绿多枝灌木,高2 ~ 3米。幼枝有灰色的粗毛。单叶近轮生;皮革;卵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 ~ 5cm,宽1 ~ 2cm,顶端钝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顶部绿色,疏生灰棕色毛,底部青绿色,被棕色毛覆盖,尤其在叶脉上;叶柄有淡灰棕色的绒毛。花1 ~ 3顶生,芳香。萼片5,披针形,绿色,长约65438±0.5厘米,具腺毛和绒毛;花冠白色,宽漏斗状,直径4 ~ 5厘米,裂片卵球形椭圆形;雄蕊5 ~ 10,花丝纤细,腺毛近基部,花药紫色;子房上位,每室多胚珠,花柱细长,长约4厘米,柱头头状,具长柔毛。胶囊有毛。花期从4月到5月。结果期为9月。

人工栽培的或野生的。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四川、贵州、河北、山西、湖南、陕西等地。

4月采花,9月挖根~ 10,鲜用或晒干。

花的化学成分有杜鹃花和少量的杜鹃花。叶子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棉酚、山奈酚、杨梅素、杜鹃花和二氢槲皮素。它还含有杜鹃花、对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香草酸和丁香酸。

此外,在该植物中还发现了邻焦儿茶酸。

性味(1)草药分类:“味甘,性温。”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甘甜,无毒。”

功能:活血化瘀。治吐血,肠风出血,痢疾,血崩,跌打损伤。

①分类药物:“治吐血虚脱,除风寒,去血。”茎叶坐仙对面,洗去风火疮。"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根与花:通络化瘀,治白带》

③《四川中医志》:“花与根:治呕血,赤白痢,肠风血,跌打损伤。”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0.5 ~ 1。外用:煎服,洗净。

有毒的杜鹃花如果当野菜吃,往往容易中毒。据报道,一家四口人因吃白杜鹃花中毒,每人服2 ~ 8两。进食1 ~ 2小时后,4人陆续开始发病,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心悸、头晕、眼花、胸闷、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体检:口唇、手指发绀,呼吸次数增多,血压下降,心音微弱,心律缓慢不规则,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5按一般食物中毒处理,2 ~ 3天后均恢复。

提醒你:百花映山红,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