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简介

蒲公英

拼音姓名蒲红英

英文名蒲公英

又名黄花堇菜草、老太婆草、马利筋草。

、曹、、黄花地叶。

历史本品原名蒲宫草,最早见于《唐本草》。说:“蒲公草,叶似菊苣,花黄,汁碎白,人皆吐之。”孙思邈《千金方》为代表作,苏颂《本草图说》为仆,《本草纲目》载菜部蒲公英,曰:“大江南北多处,别处亦有,岭南无处。小科布土地,分散而生。茎、叶、花、絮与菊苣相似,但有小耳朵。幼苗是可以食用的。”上述图纸与今天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蒲公英属植物一致。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患了乳房脓肿。她的乳房红肿,疼痛难忍。但她羞于开口,只好忍住。这件事被她母亲知道了。那时候是封建社会,她妈知识匮乏。她从来没听说过大龄女孩会患乳房脓肿,以为女儿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看到母亲怀疑自己的贞操,姑娘又羞又怒,更没脸见人,便下定决心,晚上偷偷溜出家门,投河自尽。说来也巧,当时河边有一只渔船,一个姓蒲的丈夫和他的女儿小英在月光下钓鱼。他们救出了女孩,并询问了河水的根本原因。第二天,小英按照父亲的指示,从山上挖好了草。绿色披针形的叶子上覆盖着白色的丝状毛,边缘呈锯齿状,顶端有一个松散的白色绒球。风一吹,就分开,飘在空中,像降落伞一样。小英把这草摘了回来,洗净,捣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痈上,很快就好了。后来,女孩把草带回家种了。为了纪念渔夫父女,这种杂草被称为蒲公英,简称公英。

从前,在黄河岸边住着一个叫蒲的人。社员蒲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名叫公英。她美丽善良,和女仆翠儿亲如姐妹。有一年,龚英突然发高烧,到处求医,还是没有效果。直到去世,龚都害羞地告诉翠儿,病因是由于难以忍受的乳房肿胀和疼痛。原来她患的是乳房脓肿。小姐去世后,翠儿经常去扫墓祭奠她的主人和仆人。第二年春天,她惊奇地发现,小姐的坟前生了一棵她从未见过的野草,金黄的花瓣像龚莹美丽的笑容。秋天过后,杂草的种子随风飘落,播撒大地。次年,中原大旱,百草枯枯萎,但这种杂草却把荒地染成了绿色。就在这一年,翠儿不幸患上乳腺炎,在祭奠小姐时晕倒在坟前。暮色中,她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坟里的杂草不寻常;它不仅能治疗乳房疾病,还能治疗饥荒。”翠儿醒来又惊又疑,以为是小姐在开导自己。她试着在家里摘了一些杂草吃,果然,乳腺炎过了几天就渐渐好了。后来翠儿用这种草治好了许多乳房脓肿的病人,人们因其药用效果而认为它是美丽善良的宫英小姐的化身,所以称它为“蒲公英”。

本产品的来源是蒲公英。-玛兹。菊科植物蒲公英。或几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植物形态学

1.蒲公英别名:伏公英(千金方)、蒲公草(唐朝草药)、地丁(滇南本草)、地丁黄(本草纲目)、黄花草、谷谷丁(江苏)。

蒲公英。-玛兹。-菊科植物菊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10 ~ 25厘米高,含白色乳汁,浑身长满白毛。根长,单根或分枝,通常直径3 ~ 5毫米,外皮黄褐色。叶子生根,排列成莲座状;叶柄,柄基部两侧膨大成鞘状;叶片线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 ~ 15厘米,宽2 ~ 3.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窄,叶柄似向下延伸,边缘有浅裂或不规则羽状全裂,裂片有齿或三角形,全缘或疏生齿,裂片间有细锯齿,边缘绿色或有时有淡紫色色斑,白色蜘蛛状。花茎比叶长或略短,上部密被白色蜘蛛状毛;头状花序单生,顶生,全舌状花,两性;总苞片多层,外层短,卵状披针形,长6 ~ 8毫米,宽2.2 ~ 3.3毫米,顶端有一小喇叭状突起;内表面线状披针形,长1.2 ~ 1.8厘米,中间宽约2毫米,顶端为5齿截顶,下部为管状1/3。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上,花药合生形成一筒包裹在花柱外面,药隔向上延伸,药室基部有尾,2室,纵向开裂,花丝分开;雌蕊1,子房下部,花柱细长,柱头2裂,短毛。瘦果倒披针形,长4 ~ 5毫米,宽65438±0.5毫米,具纵棱和横条纹。果实均有刺,果实顶端有8 ~ 10 mm长的喙。冠毛为白色,长约7mm。花期为4-5月,结果期为6-7月。

它生长在山坡草地,路旁,河岸和田野上。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2.蒲公英别名:蒲公英碱

中国蒲公英。(中华红豆杉)-菊科植物菊科

多年生草本,高8 ~ 20厘米。叶根生;叶柄短,基部膨大成鞘状;叶片狭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4.8厘米,宽1.2 ~ 1.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狭长,近全缘或规则托齿,先端戟形,侧裂片狭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边缘有稀疏齿,两侧有蜘蛛状毛。花茎细而短,长约4厘米,上面覆盖着蜘蛛丝;头状花序单生,顶生,全舌状花,两性;总苞片3层,外侧2层较短,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约5mm,宽1mm,顶端有少量角状突起,内侧1层较长,线状披针形,长1.4 cm,宽1 ~ 2 mm,绿色或略。舌状花冠黄色,长1 ~ 1.2厘米,宽约1.2毫米,顶端有齿,1/3下部连成筒状;雄蕊5,聚生,花丝短,分开;雌蕊1,下部子房,长方形,柱头2深裂,短毛。瘦果披针形或长圆形,长约4mm,宽65438±0mm,具纵棱,均有刺,尤其中部以上,喙长3 ~ 4mm;冠毛细长,白色,长约6mm。花期为4-6月,结果期为6-7月。

生于微湿盐碱地或原野。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份。

3.蒲公英芥末

蒲公英。-菊科植物菊科

多年生草本,高20 ~ 40厘米。叶根生;叶柄紫红色,基部膨大成鞘状,稍被蜘蛛丝毛;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形,似芥菜叶,长15 ~ 30cm,宽5 ~ 15~30cm。顶端尖或钝,基部狭长,下延呈叶柄状,边缘羽状分裂,裂片三角形,全缘稀疏,裂片间有不规则的小齿缝,两侧疏生蜘蛛状白毛,老时近光滑。茎可长到45cm,基部紫红色;头部简单,末端;总苞片有3层,外2层较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6 ~ 8毫米,宽3 ~ 4毫米,顶端有短角状突起,内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5 ~ 2厘米,宽2 ~ 3 ~ 4毫米,顶端稍短角状突起,膜边缘较窄;花冠黄,顶部5齿;雄蕊5,聚生;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倒披针形,长约4毫米,宽65438±0毫米,有角,上部有刺状突起,喙长约65438±0.2厘米;;冠毛细长,白色,6毫米长。花期为3-5月,果期为5-6月。

生于山坡及路边、原野等地。

分布在吉林和陕西。

4.异苞蒲公英

蒲公英-菊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20厘米。叶根生;叶柄基部紫红色,被蜘蛛丝毛覆盖;叶倒披针形,长12 ~ 15厘米,宽3 ~ 4厘米,先端尖,基部狭长,羽状全裂,三角形裂片宽或窄,先端尖,全缘或稀疏齿,两侧有蜘蛛状白毛,老时近光滑。花茎长35cm,上部有蜘蛛状毛,下部毛较少,基部紫红色。头是单身;总苞片3层,外层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约10mm,顶端有短角,边缘稀疏蜘蛛状,内层线状披针形,长1.5 ~ 1.8 cm,顶端有短角,边缘狭窄,膜状;舌形花黄色,长约1.5厘米,宽1.5毫米,5齿,下部管状;雄蕊5,药物聚集,花丝分离;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倒披针形,长3.5 ~ 4毫米,宽约65438±0毫米,有角,上部有一刺状突起,喙长约8毫米;冠毛细长,白色,长5 ~ 6mm。花期为3-5月,果期为5-6月。

出生在山野。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5.河北蒲公英

菊科植物蒲公英

多年生草本,15 ~ 30cm高。叶倒披针形,长10 ~ 13厘米,宽2 ~ 4厘米。边缘羽状分裂,裂片三角形,全缘稀疏,两侧布满蜘蛛丝毛。花茎通常比叶子长,上部密被蜘蛛丝毛;头部直径2.5 ~ 3厘米;总苞片通常有3-4层,外层较短,卵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8-10毫米,宽2-4毫米,中央有深绿色带,边缘有宽的白色薄膜,内表面有长披针形层,长约1.6厘米,宽约2 ~ 4毫米,顶端有小的角状突起,边缘有密集的蜘蛛状毛。舌状花黄色,长约1.5cm,宽2mm,顶端5齿,下部1/5管状;雄蕊5,药物聚集,花丝分离;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有短毛。瘦果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4 ~ 5毫米,宽1 ~ 1.5毫米,有棱,上部有刺状突起,喙长8 ~ 10毫米;冠毛黄白色,长8 ~ 9毫米。花期为3-5月,果期为5-6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田野。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四川等省。

6.红色蒲公英

红叶蒲公英。-菊科

多年生草本,高10 ~ 16厘米。叶柄短,鲜红色紫色;叶片倒披针形或宽倒披针形,长8 ~ 12厘米,宽2.5 ~ 3厘米,先端钝,基部窄,边缘规则羽状深裂,三角形裂片,全缘或疏生齿,表面有红色斑点,两侧有蜘蛛状毛。头部直径3 ~ 3.5厘米;花茎比叶子略长,鲜红紫色,顶端布满蜘蛛丝毛;总苞片3层,外两层卵状披针形,长约6mm,宽2 ~ 3.5 mm,内层窄披针形,长约1.5cm,中部宽1 ~ 2 mm,顶端紫红色,有短角状突起,边缘窄而白,光滑或上缘有蜘蛛状毛。舌状花黄色,长约1cm,宽2mm,顶端5齿,下部管状;雄蕊5,聚药。细丝分离;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狭倒披针形,长约4毫米,宽1毫米,有棱,上部有刺状突起,成熟时黄褐色,喙长8 ~ 10毫米;冠毛为白色,长约6mm。花期为3-4月,果期为5-6月。

生于山坡、路旁、沟渠、盐碱地。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份。

7.蒲公英梨花

蒲公英。-菊科

多年生草本,15 ~ 40厘米高。叶柄短,带红色紫色;叶片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2 ~ 20厘米,宽3 ~ 6厘米,先端钝,羽状深裂,不规则浅裂或两面不裂,具不规则刻痕,三角形裂片,两面无毛或很少蜘蛛丝毛。花茎通常比叶子长;花头均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有三层,外两层较短,约为内苞片的1/3,顶部有一小喇叭状突起,膜缘较窄;花冠黄色;雄蕊5,聚生;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4mm,宽1.5 ~ 1.8 mm,均有针状突起,喙长8 mm。冠毛为白色,长约6mm。花期3-5月,果期5-7月。

生于阳光充足的草原或山坡路边。

分布在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份。

春天到秋天采花,挖根去杂,洗净晒干。

特质识别

主根呈圆锥形,长4 ~ 10厘米,直径3 ~ 8毫米;表面呈褐色或紫褐色,有较深的纵向条纹和皱纹;易碎、扁平的部分。基生叶,多数起皱和卷曲,灰绿色到带绿色棕色。展平后,完整的叶倒披针形,有不规则的羽状分裂,齿状或三角形裂片,茎细长,常为不完全的头状花序或总苞,偶尔有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苦。

叶子多,颜色绿,根老的更好。

显微鉴定

1.蒲公英

根(直径3.5mm)横切面:最外层为木栓层。韧皮部较宽,约占半径的4/5,有乳管和筛管排列成连续的环形轮,一般为6-9轮。木质部较小,约占半径的1/5。乳腺导管在纵剖面上是一个连接在一起的乳腺导管。

叶表面观:下表皮细胞垂壁波状弯曲,角质层纹理隐藏;气孔不规则,有许多非腺毛,由6 ~ 8 (~ 13)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呈长方形,毛长180 ~ 570 (~ 750)微米,基部直径20 ~ 24微米,中间细胞有时缢缩或扭曲,两个细胞和少数细胞的交界处在内。

2.蒲公英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壁略呈波浪状,角质层纹理明显,尤其是上表皮;多细胞非腺毛略少。

3.蒲公英芥菜叶表面观:上下表皮有许多非腺毛,长160 ~ 360μ m,基细胞呈方形,直径28 ~ 36μ m,上部细胞呈长方形。

4.异苞蒲公英上下表皮细胞较小,垂壁略呈波浪状弯曲,角质层有纹理。有多细胞非腺毛。下表面多,长度可达750μm。

5.河北蒲公英上下表皮细胞垂壁略呈波浪状弯曲,显露角质层纹理。多细胞无腺毛多于前三种,长度为220 ~ 600微米。大多数顶端细胞呈杆状,少数呈长方形。

6.红叶蒲公英的上下表皮细胞与前一种相似;但多细胞非腺毛很少。

7.蒲公英丽华上表皮细胞垂壁略呈波浪状,下表皮细胞明显弯曲,角质层纹理若隐若现;多细胞非腺毛略多于上表面。中间的细胞经常收缩。

理化鉴定

1.取本品甲醇提取物65438±0ml,置水浴中蒸发。用冰醋酸1ml溶解残渣,加入乙酸酐-浓硫酸试剂(19:1)混合溶液1ml,观察颜色反应,由黄色变为红色→紫色→青色→污绿色。(检查甾醇)

2.取本品粉末65438±0g,加乙醇65438±00ml,冷浸过夜,过滤。滤液蒸发至干,残余物用4毫升稀盐酸溶解并过滤。取1ml滤液,加入2滴改良的碘化铋钾试液,产生橙色沉淀。(检查水溶性生物碱)

3.薄层色谱

⑴检查甾醇样品的制备:取本品粉末250g,加乙醇500ml,加热回流8小时,减压回收乙醇溶液至干,加10%氢氧化钾乙醇溶液30ml皂化3小时,加水60ml稀释,加稀盐酸至中性,加10ml乙醚萃取(同量萃取3次),然后用一定量水洗涤3次,不用水。吸附剂:硅胶G(青岛)湿法成网,在65438±005℃活化65438±0小时。展开剂:氯仿。跨度为16.5cm显色剂:喷入5%磷钼酸乙醇溶液,烘箱加热,纯品对应的斑点为蓝色。

⑵检查胆碱样品的制备:取本品粉末50g,加乙醇250ml,在沙氏提取器中加热回流提取,回收2/3乙醇后,加少量蒸馏水过滤,滤液浓缩蒸发,加1ml甲醇溶解取样。吸附剂:硅胶G(青岛),湿法成网,105℃活化1小时。展开剂:正丁醇-乙酸-水(4:1:5)。跨度为16.5cm显色剂:喷碘化铋钾后胆碱斑点呈橙色。

化学成分

三萜类化合物

铁皮石斛的根富含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别是蒲公英甾醇、假蒲公英醇(φ-蒲公英甾醇)、假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ψ-蒲公英甾醇乙酸酯)、蒲公英二醇(taraxerol)、β-香叶醇(β-amyrin)。Zimmermann从花中分离的Arnidiol也属于五环三萜类。从日本蒲公英根中分离得到蒲公英甾醇、α-香叶醇、β-香叶醇、羽扇豆烯醇和两个新化合物tarolupenol、蒲公英羽扇豆烯醇及其醇酯。它们分别属于α-香叶醇型和羽扇豆醇型。

类黄酮

铁皮石斛花中含有10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槲皮素、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4'-β-D-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7-β-龙胆草苷。最新研究表明,全草黄酮含量为1.35%,主要为木犀草素,含量为0.8%。阔叶木含有芹菜素)-7-β-D-β-D-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苷。

香豆素类

从铁皮石斛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7-二羟基香豆素(七叶亭)和东莨菪素(东莨菪素)。根含有香豆雌酚(80ppm),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将叶片浸泡在3× 10-3m的CuCl _ 2溶液中,静置24h后得到一个新化合物,具有抗真菌作用,可能是香豆素类化合物在结构上的重排产物。

倍半萜内酯

从铁皮石斛全草中分离得到4个倍半萜酯化合物,分别为4α,11β-四氢罗丹宁B (4α,11β-四氢罗丹宁B)和蒲公英内酯-1。蒲公英酸-1′-β-D-葡萄糖苷,11,13-二氢蒲公英酸(11,13-二氢蒲公英素酸)。0.1%蒲公英酸-1′-β-D-葡萄糖苷的丙酮溶液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是蒲公英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主要成分。从蒲公英根的苦味物质中分离出一种用对羟基苯乙酸酰化的γ-丁内酯葡萄糖苷,命名为蒲公英苷。它的结构是β-o-[4-o-(对羟基苯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β-羟基-γ-丁内酯,但它

植物甾醇类

从铁皮石斛花粉中分离得到β-谷甾醇、豆甾-7-醇-7-醇和花粉烷醇。根含有β-谷甾醇和豆甾醇,花分离β-谷甾醇和β-香叶醇。从全草中分离出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叶子含有樟脑酚和环木犀草素。

天然色素

铁皮石斛花中含有大量的三萜类色素,主要有叶黄素、菊黄素、黄素、新黄素和蒲公英素。

挥发油

T.将铁皮石斛进行组织培养,收集培养基上的苹果样香气,经GC-MS鉴定为乙酸丁酯、2-甲基-1-丙醇、正丁醇、4-苯基-1-丁醇、4-羟基-4-甲基-2-戊酮、乙酸和4-松油醇。

用气相色谱法比较了日本蒲公英和白花蒲公英花、叶和根中的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挥发油成分基本相同,占挥发油的95%,其中醇类和酚类36种,醛酮类14种,酯类和醚类7种,烷烃类46种,有机酸类14种。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在日本蒲公英中的含量高于白花蒲公英。

此外,铁皮石斛中还含有原儿茶酸、香草酸、对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以及多种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多种氨基酸等多种非特异性成分。

性味、归经苦、甘、寒。入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用于疖、肿、乳痈、痈、目赤、咽喉肿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9 ~ 15g;外用鲜品,适当涂抹,或熏洗患处,煎服。

药理作用

蒲公英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一般采用全草的粗提物或注射剂,单一成分的药理研究未见报道。主要药理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谱抗菌作用

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磺胺增效剂TMP可增强其抗菌作用。蒲公英热水提取物(1g/ml)可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肿胀,细胞壁增厚,核糖体聚集,部分细胞壁破裂,细胞质渗出。说明蒲公英的抗菌机制是通过一方面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另一方面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来实现的。

蒲公英的热水煎剂对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志贺氏菌、绿脓杆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品煎剂或醇提取物对结核杆菌、炭疽杆菌、单纯疱疹病毒、ECHO11病毒、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总之,蒲公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螺旋体、病毒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第二,利胆和保肝作用

十二指肠给药蒲公英注射液或乙醇提取物可增加大鼠胆汁分泌,注射液也有利于胆汁分泌。水煎剂和注射液能降低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GPT升高,并能减轻肝小叶坏死和肝细胞变性。它也抑制HBS-Ag。最近的研究表明,蒲公英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蒲公英能拮抗内毒素对肝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的损伤,减轻抗生素作用后释放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故有保肝作用。

第三,免疫促进作用

本品煎剂能显著提高体外人淋巴细胞转化率。日本学者对铁皮石斛热水提取物(Tof-cFr)进行了研究,鉴定为一种具有宿主细胞调节抗肿瘤作用的多糖。类似香菇多糖的抗癌机理,是一种免疫增强剂。腹腔注射Tof-cFr可以使小鼠的肿瘤变小。

第四,其他功能

本品煎剂能提高离体兔十二指肠的张力,增强其收缩性,临床上也被认为有健胃作用。蒲公英制剂在低浓度时直接兴奋蛙心,但在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蒲公英有利尿作用,推测这两种作用与其K+含量有关。蒲公英提取物低浓度时对离体动脉条有收缩作用,高浓度时对血管有舒张作用。目前,蒲公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口服叶浸剂可以促进乳汁分泌,中医也认为蒲公英可以促进乳汁分泌,其机理有待研究。

动词 (verb的缩写)毒性

蒲公英毒性低,尚未测定其煎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LD50。其注射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LD50,腹腔注射为65438±056.3±9.0g/kg,静脉注射为58.9±7.9g/kg。

临床应用

蒲公英是一种常用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中医认为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水通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疔疮、乳腺炎、痈肿、目赤、咽喉肿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第一,上呼吸道感染

单味药或蒲公英片、蒲公英糖浆可用于治疗气管炎、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将鲜叶捣碎或用少许白酒煎服,可治疗扁桃体炎和腮腺炎。

二、胆囊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

蒲公英提取物能改善胆汁流动,使结石易于排出,并能缓解慢性胆囊痉挛和结石病的疼痛。蒲公英煎剂或注射液治疗黄疸型肝炎和非黄疸型肝炎均有效,能显著促进肝功能和黄疸指数的恢复。

第三,乳腺炎

本品用鲜叶汁冲服或用酒浸泡,对急性乳腺炎有明显疗效。蒲公英有促进泌乳的作用,也有利于乳腺炎的恢复。

四、疮、痈等外科急慢性感染

鲜蒲公英外用或配制口服液对外科炎症、中耳炎、结膜炎、烧伤等有不同的治疗作用。蒲公英可以制成滴眼剂用于临床。

五、胃炎、消化道溃疡和阑尾炎

本品具有抑制胃内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已被证明对治疗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有效。配合败酱草和马齿苋可以治疗急性阑尾炎。蒲公英还可以治疗各种皮肤真菌感染。

蒲公英注射液在内科、外科、感染性疾病、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有一定疗效。蒲公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替代部分抗生素用于临床。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哪种化学成分对蒲公英有抗菌作用。

储存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处方:

l腮腺炎、急性乳腺炎:蒲公英、金银花各15g,水煎;捣碎残渣,加热外敷。

2.深部脓肿:鲜蒲公英、鲜黑葡萄根、鲜旱莲草、两个鸭蛋,捣碎外敷。

3.治疮疖:蒲公英、龙葵根、犁头、野菊花各10克,水煎。

4.肝炎:蒲公英12g,茵陈20g,木通10g,槐花15g,车前草15g,野果(炒)6g,大黄10g,煎服,每日一剂,5-7天为一疗程。

5.慢性胃炎:蒲公英15g,水煎两次,加酒曲一勺,混合后分三次饭后服用。

6.治疗急性乳腺炎:蒲公英60克,香附30克。每日一剂,水煎。

7.治疗急性结膜炎:蒲公英和金银花。将两种药物分别加水煎煮,制成两种滴眼剂。眼药水每天3-4次,每次2-3滴。

8.先天性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取新鲜蒲公英叶、茎的白色汁液,摩擦血管瘤表面,每日5-10次。

9.治疗各种急性软组织炎症:将蒲公英根茎研末,加凡士林调成糊状,或将鲜草涂抹成糊状,敷于患处。

食用方法

生:将蒲公英的新鲜茎叶洗净,蘸酱食用,微苦可口,清香爽口。

凉拌:将洗净的蒲公英放入沸水中焯1分钟,沥干水分,用冷水冲洗干净。用辣椒油、味精、盐、香油、醋、蒜泥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配成不同口味的小莱。

馅料:将蒲公英嫩茎叶洗净,焯一下,略揉一下,切碎,加调料做成馅料(或加肉)包在饺子或馒头里。

食疗

①蒲公英粥:蒲公英30g,粳米100g。煮成粥,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②蒲公英艾叶红枣汤:将蒲公英50克、艾叶50克、大枣10枚、白糖50克制成汤,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一级辅助用药。

③蒲公英橘梗汤:蒲公英60g,桔梗10g,白糖少许,共煎成汤,对痈有一定疗效。

④蒲公英玉米汤:蒲公英60克,玉米芯60克,浓缩水煎服或代茶饮用,用于治疗热淋、尿短。

蒲公英的引种、生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

作者:编辑:scq时间:2005年9月6日9时

一、蒲公英概况?又名黄花苗、黄殿地、婆婆纳,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1、蒲公英植物学形态蒲公英根呈纺锤形或圆锥形,垂直生长,埋藏深,单根或分枝。地上茎不明显,高度10-25cm。全株长满白色绒毛,内含白色乳汁。根和叶散生,莲座状,叶倒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15cm?宽约5厘米,头大羽状或羽状,攻击片呈三角形,全缘或数齿,顶端略钝或尖,基部渐细成柄,无毛或有蜘蛛状细毛。春季或秋季开花,花茎短于或等于叶片,但伸长,结果时有蜘蛛状毛;头部直径约3.5cm,全包草绿色,部分可呈淡红或紫红色,顶端有或无小角,白色蜘蛛状毛;舌状花鲜黄色,顶部有红色条纹,两性,雄蕊5枚,雌蕊1,子房下位。瘦果倒披针形,土黄色或黄褐色,长约4厘米,具纵楞和横瘤,中部以上横瘤有棘突,喙长6-8毫米,冠毛白色,成熟时黄褐色。

2.蒲公英的生物学特性蒲公英是短日照植物,在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抽薹开花;它更耐阴,但良好的光照条件有利于茎叶的生长。适应性强,生长不选择土壤,但阳光充足、肥沃湿润的沙壤土生长较好;早春地温为1-2℃时种子可以萌发,地温为15-20℃时种子萌发最快,高于25-30℃时萌发较慢。叶片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2℃。

3.蒲公英资源分布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还有野生或种植的蒲公英。蒲公英在中国分布更广。蒲公英春、夏、秋三季生长在华北、华中、华东、东北很多地方,田野、路旁、山坡、房前屋后。人工培育蒲公英的单位或个人越来越多。蒲公英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第二,蒲公英的用途

1,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