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项目启动和初步筛选:
1967年5月23日,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疟疾的严峻挑战,特别是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的耐药性,我国启动了“523工程”,集中全国科技力量,共同研发抗疟药新药。
屠呦呦在1969加入项目。作为中医研究所的研究负责人,他开始带领研究团队从医书、本草、方药记录和名老中医经验中收集和筛选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方剂。通过努力,研究小组收集了2000多种处方,并选择了200多种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和发现: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筛选的方药中中提取了380多种提取物,并在小鼠身上测试了它们的抗疟疾效果。初步发现黄花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作用,但实验结果不稳定。
屠呦呦团队深入检索文献,受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提取方法由加热提取改为低温提取,提高了抗疟效果。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具有191倍抗疟作用的青蒿提取物。
纯化和临床试验:
从65438到0972,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成功地从黄花蒿提取物中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1973年秋,中医研究院派人到海南疟区开展青蒿素单体临床试验,观察其临床疗效。
屠呦呦和他的同事们还自告奋勇地证实了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
后续研究和国际认可:
屠呦呦团队进一步研发出临床抗疟疗效更高、复发率更低的新药双氢青蒿素,并于1992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随着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在中国的科学研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在整个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凭借不懈的努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最终取得了这一划时代的成就,为人类的抗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