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四位中国古代医学家。

中国古代的名医有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

华佗:(约公元145-208),人物,东汉末年名医。

华佗、董枫、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年轻时留学,行医遍布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学医不求上进。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并精通内科、妇科、儿科、针灸。晚年被曹操怀疑,在狱中折磨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大师”、“外科鼻祖”。后人习惯称他为神医华佗,也以“华佗转世”、“元轮回”称赞他是医术超群的医生。

孙思邈:(581-682),京兆花垣(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581出生于贫农家庭。他从小就很聪明,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长大后开始喜欢道家、老子、庄子。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孙思邈隐居在陕西秦岭太白山,渐渐有了很高的声望。当时朝廷命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学习道教经典,也读了很多医书,研究古代医方。他选择“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为了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跑遍了山林。孙思邈也非常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访问并及时记录,最终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配合朝廷开展医疗活动。公元659年,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鑫本草》完成。孙思邈死于公元682年。

《旧唐书》提到孙思邈对老庄的自我诠释。唐宋以来,二书史籍无记载,久失,故其对道家思想的见解不详。只有孟先生的《晋唐四十古注老子集注》被孙思邈根据赵秉文《老子集注》第六章“谷神不灭”一句遗失。

李时珍:(1518—1593),本名东壁,晚年生于湖滨山。他出生于湖北蕲春县周琦镇东昌街瓦屑坝(今大夫街),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后来被楚皇宫和皇家御医院判刑。他死后,明朝朝廷封他为“文林朗”。

1565年以来,李时珍遍游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集药物标本和方剂,拜渔民、樵夫、农民、马车夫、医药工作者、捕蛇者为师,查阅历代医药书籍925种,记载书籍数千万册。作品较多,如《奇经八脉》、《令狐脉》等。

张仲景:(约150 ~ 154——约215 ~ 219),名机,东汉南阳聂阳县(今河南邓州市葛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一位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了传世巨著《伤寒论》。其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在方剂学方面,《伤寒论》也有很大贡献,创造了许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方剂。他创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得到了历代医家的高度赞扬。这是我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规律的医学专著。是我国医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是后世学者研究中医的必备经典著作,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