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方剂可以治疗痛经?

痛经的定义是月经前后或经期小腹疼痛、胀痛,并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到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指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又叫“痛经”,又称“月光腹痛”、“经期腹痛”、“经期腹痛”等。“痛经”的范畴也叫“经期腹痛”。

方毅调肝汤

资料来源《傅青主妇科》卷。

由山药15g(炒)、阿胶9g(白面炒)、当归9g(酒洗)、白芍9g(酒炒)、山茱萸9g(蒸)、巴戟天3g(盐水浸泡)、甘草3g组成。

功能: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主治:肾气不足型痛经。症见经期或经期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稀少,色淡而薄,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长,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处方为巴戟天和山茱萸补肾益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止痛;山药和甘草。补脾肾生精血。全方* * *起到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的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巴戟天能明显增加小鼠体重,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其醇提物和水煎液具有明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用水煎服。

据说阿胶需要服用。

方格黄芪建中汤

来源《金匮要略》

包括麦芽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克、黄芪5克、炙甘草6克。

功能补肾益气,和中止痛。

【主治】气血不足型痛经,表现为经期或经期后小腹隐痛压痛,经量少,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

处方中黄芪、党参、桂枝补气,调经止痛;当归、白芍、麦芽糖养血,和中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活血。要想补血,先建中州。全方起到益气养血,和中止痛的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桂皮醛具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白芍具有良好的镇痛和解痉作用。黄芪能促进新陈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中蛋白质的更新。

用水煎服。

方三膈下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

由五灵脂(炒)6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碾泥)9克、牡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延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组成。

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能。

主治:气滞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中腹胀疼痛,胸胁胀痛,乳胀,经行不畅,经行暗紫,肿块下少痛,舌暗紫,或有瘀点,脉或弦强。

方杰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当归活血化瘀;五灵脂、元胡、川芎活血止痛;枳壳、香附、乌药行气止痛;甘草调和各种药物。

药理学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五灵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降低心肌细胞的耗氧量;缓解平滑肌痉挛。桃仁能明显延长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水煎液能抑制体外血栓形成,水煎液能促进纤维。

用水煎服。轻者少吃药,重者多吃药。

声明称,痛经严重伴恶心呕吐者,应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伴有腹胀或肛门疼痛,可加入姜黄、川楝子。感冒患者小腹冷痛,酌情加入艾叶和小茴香;对于发热、口渴、舌红、脉数者,酌情加栀子、连翘、黄柏。

防己温经汤

来源《金匮要略》

包括吴茱萸9克、当归9克、阿胶9克、麦冬9克、白芍、川芎、人参、桂枝、牡丹皮、甘草、生姜、半夏6克。

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作用。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中腹部冷痛,拒按,月经血少,色暗块状,肢冷,面色苍白,舌暗,苔白,脉紧。

吴茱萸、桂枝为方中君药,用于温经散寒、疏通血脉;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促进再生;牡丹皮祛瘀通络退热,* * *为臣药;阿胶、麦冬、芍药滋阴养血,能止血;人参、甘草能补气、健脾、调血;冲任二经均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半夏能降胃气、散郁结,有助于祛瘀通络。生姜暖胃,降逆,散寒,助生化。上面* * *是辅助药;甘草既是药又是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方主要有镇痛、抑菌、舒张血管、抗过敏、子宫收缩等作用。在此方基础上可加减药物,用于多种妇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更年期子宫出血、子宫发育不良、不孕症等。

用水煎服。

注意:若腹部冷痛,可去牡丹皮、麦冬,加艾叶;气滞血瘀者可加香附子、乌药;如果颜色太浅,去掉牡丹皮,加入艾叶、熟地黄;黄芪等。用于气虚严重的患者。崩漏患者服药后血容量可能增加,这是正常的,瘀血排出后才能止血。

吴芳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添加了红藤、败酱草和薏苡仁。

来源:中医妇科(第六版)

包括当归65438±02g、川芎65438±02g、白芍65438±05g、黄连65438±05g、莪术6g。

功能: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主治:湿热蕴结型痛经。症状为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连腰骶部也有疼痛,或平时有轻微腹痛,直至经前疼痛加重,月经量过多或经期过长,月经量色紫红色、粘稠或有血块,平时白带多,有黄臭味,或伴有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或细。

处方中黄连、薏苡仁清热利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黄、白芍能凉血清热,止痛。全方具有清热燥湿、化瘀止痛的功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具有抑制胃液分泌、杀菌、止泻等作用。莪术水提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小动脉血流恢复,完全阻止小动脉收缩,明显促进局部微循环恢复。

用水煎服。

防六传五温经汤

来源《古今医家临床金鉴》

它由炙川乌1.5克、炒当归12克、炒白芍和川芎12克、肉桂10克、吴茱萸3克、姜半夏9克、炒党参15克、独活6克、威灵仙6克组成。

功能: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症状为月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疼痛更剧烈,发热减少。月经量色暗红有肿块或黑豆汁,量少或血液循环不畅,伴有肢冷,脉沉或迟,舌苔白。

方中主药为温经散、川乌温经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姜半夏降逆止呕、独活、威灵仙止痛、党参补气。

药理学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吴茱萸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半夏具有抑制呕吐中枢和止呕作用,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独活具有抗炎、镇痛和镇静作用。威灵仙具有镇痛作用。

用水煎服。

据文字记载,血块中常混有炒没药、丹参、紫茎泽兰、益母草、失笑散等。腹胀疼痛加香附、小茴香、艾叶;湿润时加入苍术和茯苓;妇科检查后肾阳虚或子宫发育不良者,可加入鹿角、紫应时、淫羊藿、巴戟天。

齐芳景清岛唐智

来源《古今医家临床金鉴》

它由炒当归12g、焦白芍15g、郁金15g、延胡索15g、柴胡15g、薄荷15g组成。

功能:养血清肝,理气止痛。

主治:肝火湿热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胸胁、乳房胀痛,月经量多或经期长,月经量色紫红色,有稠或血块,平时白带多,气味黄浊,或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或细。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散结调经;当归、白芍、郁金、萨格勒布养血柔肝,理气解郁;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红藤、滑石、甘草、薄荷可清热利湿通络。全方* * *起到清肝舒肝,利湿通络的作用。

药理学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楝子具有松弛Oddi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柴胡具有良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和降转氨酶作用。郁金具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脱脂和抑制肝细胞纤维化的作用,可抗肝毒性病变。姜黄还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延胡索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

用水煎服。

根据笔记,这个药方是自拟的药方。对慢性输卵管炎和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也有效。如乳房肿块、皂角刺、小金丹;有五彩的香椿根皮、芙蓉花和车前草;月经量多加侧柏炭和棕炭。服用本方时,既要忌辛辣刺激性之品,也要调整情绪,保证疗效。煎滑石和薄荷。

方八花馍汤

朱南孙,上海中医学院。

它由蒲黄15g、五灵脂12g、山楂12g、青皮4.5g、血竭粉3g组成。

具有行气活血、祛瘀散膜的功能。

适应症:功能性痛经中的膜性痛经。其临床表现以痛经剧烈、膜状瘀血为特征。

方杰蒲黄、五灵脂、血竭止血、化瘀止痛;山楂行气化瘀;青皮疏肝理气;本方起到行气活血、化瘀散膜的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朱发现膜性痛经患者总体上有血。异常高水平和血液粘度的病理改变,以及局部微观水平的子宫内膜病理和组织化学改变,均可认为是气滞血瘀的严重情况。本方集破气、活血、化瘀之功于一体,具有降低E?2级,改善机体血液粘稠度和子宫瘀血,促进子宫内经血通畅,使患者得到膜痛缓解,接近愈合效果。

用水煎服。

根据备注,该药方是由朱南孙的学生徐斌超编辑出版的,并且该药方的剂量是由编辑拟定的。热者加红藤、石菖蒲,寒者加茴香、生姜。蒲黄、五灵脂炒熟,取血竭粉。

方灸文婧三汉汤

来源《古今医家临床金鉴》

由当归、川芎、金铃子、延胡索65438±00g,赤芍、白术、五灵脂、制香附65438±02g,紫应时20g,胡芦巴、茴香、艾叶6g组成。

具有温经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

【主治】本方适用于冲任寒湿脉型痛经。主治:经前或经中腹痛或惊风,感寒重,压痛剧烈,热痛减轻,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恶寒便溏,苔白腻,脉紧。

处方中的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白术健脾和胃,和中燥湿,以制约上述药伤耗气之弊;紫应时性味甘温,入心肝温子宫,胡芦巴性味苦温,入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阴、散寒湿之功。所以与紫应时一起使用时,能直达子宫,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小茴香和艾叶也有温经散寒的功效。

药理学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延胡索具有显著的镇静、镇痛、安神作用。茴香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固形物含量;它还促进肝组织再生,并具有止痛和己烯雌酚样作用。艾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五灵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

用法:从腹痛开始,每天服用1剂,早晚服用1次。

照话说,紫应时是先砸后炸。五灵脂炒。

方少师朱富玉堂

来源《林逸改错》卷二

由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肉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6克组成。

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症状为腹部包块少,痛或不痛,或痛无包块,或腹胀少,或经痛,小腹胀,或月经期三五次,此起彼伏,断断续续又来,其色为紫或黑,或血块,或崩或漏,腹痛少,或粉红而白带。

方剂解释,本方治疗的证候是由于寒凝血瘀于小腹,或女子冲任虚寒血瘀内阻,血不归经。处方中的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养血调经;茴香、干姜、月桂树性温温;蒲黄、五灵脂、元胡、没药活血化瘀、散结止痛。诸药配伍,共奏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茴香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的固形物含量。它还促进肝组织再生,并具有止痛和己烯雌酚样作用。艾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干姜的甲醇或乙醚提取物具有镇静、止痛和抗炎的作用。没药首先短暂兴奋离体子宫,然后抑制它。五灵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

用水煎服。

按备注,蒲黄、五灵脂炒。

方氏益血府逐瘀汤

来源《林逸改错》卷二

由当归、地黄、红花、牛膝各9克,枳壳、赤芍各6克,川芎、桔梗各5克,柴胡、甘草各3克,桃仁12克组成。

功能凉血清热,通经止痛。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血热瘀阻所致的痛经。症状有月经前小腹疼痛或灼热感,经期剧烈疼痛,月经暗红色,血块稠厚,月经不调,或低热,口干,便溏,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强。

桃仁、红花和川芎是处方中的主要药物。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化瘀通脉下血,三味药为辅药,活血化瘀;地黄加当归能养血补血,达到祛瘀不伤阴血的目的。柴胡、枳壳、桔梗可解郁于胸,治气滞,行气活血,* * *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各种药物的作用。与它结合,可以使血液循环,消散瘀血。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桃仁能明显延长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汤剂能抑制体外血栓形成,汤剂能促进纤维。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粘度。桔梗皂苷具有镇静、镇痛和解热的作用。

用水煎服。

方氏二神同治唐菁

来源《中国妇科秘方百科》

人参9克,五灵脂15克,元胡、当归、白芍、川芎12克,制香附10克,甘草3克。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适应症:痛经。

处方中人参益气健脾,五灵脂,延胡索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化瘀,香附理气调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学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五灵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当归及其阿魏酸钠具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当归水提物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生成。

用水煎服。

根据备注,武陵胖是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