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中医保健知识

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是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为大家整理了儿童中医保健知识,欢迎喜欢的朋友来查阅。

儿童的中医保健知识

搓腹

部位腹部

操作者洗手,将手掌搓热,将手指腹侧或手掌掌侧放在儿童腹部。按“绕肚脐揉腹”,在腹部做圆周有节奏的运动。

注意操作要均匀、缓慢、轻柔,以儿童舒适为度。孩子皮肤娇嫩,操作者一定要剪短。必要时可用儿童爽身粉作为介质。

沿着脊柱揉捏肌肉

背部,脊柱两侧,从督脉大椎至尾骨末端。

操作者双手拇指和食指交替配合,自下而上沿脊柱两侧,从骶尾部至下颈椎,按推、捏、扭、放的顺序捏一次。根据病情和体质,可捏4-6次。从第二次起的任何时候,根据不同脏腑的症状,可采用“重访”的方法,刺激背部脏腑的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后,双手拇指放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按压揉捏。

足三里穴

它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小腿鼻下三英寸(儿童四指),胫骨前嵴外一指。

项英角

它位于鼻翼外缘的中点附近,在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头顶百会穴(两耳尖与头部中心线的交点),前后左右各开一寸,共有四个穴位。

儿童保健中退烧药的滥用

发烧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妈妈认为孩子发烧吃了退烧药就好了。所以,他们总是给孩子吃退烧药。其实很容易产生错觉,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在37℃左右,如果高于37℃,就是发烧。儿童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较弱。所以孩子生病的时候会发热,其他症状不明显,比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等。发烧成了孩子生病的信号。因此,发烧是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发热一上来就用退烧药压制,往往会掩盖病情,使诊断困难,甚至在病情危重时才确诊。此外,有些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儿童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器官出血;再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为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甚至出现脑水肿、惊厥、昏迷等。所以轻易给退烧药对孩子身体不好。

当孩子发烧时,我们应该找出原因,然后进行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孩子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用退烧药,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就够了。当然,孩子体温过高,如果达到39℃以上,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可能会出现抽搐、抽搐。这种情况可以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退烧药,同时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酒精浴、冰袋降温等。

儿童保健中抗生素的滥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威胁及其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用氯霉素和链霉素,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影响听觉神经,引起头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和土霉素,容易导致牙齿发黄,牙釉质发育不全,所以儿童不需要四环素和土霉素。

儿童保健是一病多药。

孩子患了一种病,父母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混合太多,相互作用可以抵消,而毒性反应加起来,不仅疗效差,还会有不良反应。如果磺胺与Vc合用,可加重肾中毒;青霉素和阿司匹林合用会降低青霉素的抗菌作用。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一起,或者青霉素、头孢菌素、庆大霉素一起,也有上述风险。

儿童保健,体弱进补

现在给孩子吃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此举的初衷无非是为了增强孩子体质,促进孩子发育。但由于缺乏医学知识,事与愿违,弥补了问题。一名医生报告说,9名婴儿在服用人参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在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出现惊厥和昏迷,最后死亡。专家的建议是:健康的孩子最好不要服用补品,5岁以上体弱的孩子可以酌情服用,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家长不要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要避免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确实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应该盲目的认为越多越好。很多药用维生素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太多或太长都可能引起体内蓄积和中毒。比如吃了太多的鱼肝油(包括Va和Vd)会引起发热、厌食、烦躁、肝肾功能受损。虽然水溶性维生素更安全,但也不应忽视。如果Vc摄入过多,会诱发泌尿系统结石和骨质脆化。因此,营养学家强调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应该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