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书法门类和代表人物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书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来说,书法分为篆书、楷书、草书五种风格。书法与字体密切相关,书法是根据字体的形状创作的。有什么样的字体,就有什么样的书法风格,但有一个书法风格的选择,就是选择好看的字体作为书法的载体。有些书法爱好者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书法时,根据字义画字,把“山”字画成山的形状,“水”字画成水波的形状,这是违背书法艺术创作规律的。还有脱离汉字字形的抽象创作,让观者看不懂,这也是站不住脚的。我来介绍一下书法的风格:我们的祖先用绳结来记笔记,后来用锋利的工具雕刻符号。考古学家在大约6000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发现了刻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符号,一些5000多年前的陶器上刻有类似太阳、月亮和山脉的象形文字,或称为“图片和文字”。这些“字”千差万别,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规范逐渐统一。(一)篆书篆书分大篆和小篆两种。1.大篆(1)甲骨文。它是最早的文字,在殷商时期(3000年前),祖先预测厄运,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时,刻在龟骨和动物骨头上。甲骨文在历史上已经失传了。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学者在中医的“龙骨”中发现。后来在河南安阳古殷都遗址被大量发掘。共有10万多件* *,其中1700多件甲骨文字已被鉴定。镜头:面对甲骨文毛笔丹的痕迹。安阳殷都遗址及相关遗址。②钟鼎文。青铜器时代的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为青铜器铭文,以钟代表乐器,以鼎代表礼器。当时有一位姓舒的太师整理了这些文字。文淑指的是钟鼎文,一个真正的篆书,③石鼓文。战国时秦所刻。十个形似鼓的石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镜头:面对石鼓文故宫。2.萧炎。里斯刻石。早期文字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甲骨文,不规范。一个字有很多种写法,字里有很多象形元素,比如“马”字。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也统一了。小篆的结构是竖着的,布是白色的,对称的,笔心转圆,线条粗细变化不大。有浑厚醇厚之美,称玉玺字,似玉筷。相传秦代有几种篆书。有鸟、虫、蛇头印,这些印的开头都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具象表现,而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所以这种书法在历史上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艺术而言,钟鼎文和石鼓文结构古朴,因其古朴之美更受后人喜爱。周宣王的《毛丁公》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青铜器铭文中最好的。此外,大和潘也是青铜器铭文中的佳作。(2)隶书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张迁碑》、《礼记碑》、《陈石前后碑》、《义英碑》、《石门颂》等。早在秦以前,简牍上就有了隶书的初步形态。经过漫长的演变,到了汉代发明和使用纸的时候,书写不再受窄竹简的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隶书在秦篆突破了单一中心,笔法丰富,中心与侧翼、方笔与圆笔、隐锋与露锋都各显神通。笔画有波浪、波纹之美,最具代表性的是“蚕头”和“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线条表明当时的书法家在观念上想摆脱整齐划一和单调,寻求活泼多样。在人物结构上,改变了《小传》有意横纵的趋势,人物势横向延伸。成熟的韩立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字的基本形态得以确立。隶书整体风格工整,气势磅礴,灵活多变。(3)草书草书分为曹彰、今草和狂草。1.的代表作品有吴的《急章》、的《将队帖》、金的《月衣帖》。草书早于楷书。曹彰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变的过程,隶书对曹彰影响较大,故又称曹操所写隶书。曹彰的代表人物:汉代的尤氏、杜杜、崔元、张芝、张旭等人,三国的黄翔、索靖等人。2.这种草的代表作很多,最著名的是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唐代孙的《书谱》。这种草是从曹彰繁殖的。张芝对汉代现代草业的建立起了巨大的作用,被称为“草圣”。可惜,今天没有他的墨迹。“现代草”这个名字是金朝给的,以区别于曹彰。历代许多著名书法家都擅长现代书法。黄庭坚、赵萌、冼玉书、朱云明、文徵明、徐渭、张瑞图、傅山、汪峰等都留下了许多墨宝。草书笔画省略、交织,便于快速书写。用符号代替部首,既规范又灵活。这是表达这本书的感情的最好方式。3.最著名的草书是唐代张旭的《四首诗》和唐代怀素的《自述帖》。草书的写法和今天的草书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的比较野,连笔和省略比较多,最能体现书写者的野气质。史称“一醉方休”,指张旭、怀素常醉之时,常舞墨,其野草纹流而飞,使其感危而绝,尤其夏云变幻莫测,荡气回肠。(4)行书分行书和行书。1.线型。比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的书法碑文很多都不是他的真迹,大多是后人临摹或收藏的。王羲之的原迹大多埋在唐太宗的墓中。唐代李咏的《庐山寺碑》、廷俭的《宋风阁诗》、费的《苕溪诗卷》、元的《洛神赋》、志明的《醉翁亭记》等。比如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颜真卿的祭侄帖,行书是楷书和草书之间最合适的一种。接近楷书的叫行书,接近草书的叫行书。行草是王献之创立的一种书法风格,《鸭头丸帖》是他的代表作。原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有很多行书和碑文。(5)楷书楷书是最新的字体,始于汉末。汉代钟繇《申报表》、钟繇《纪旨表》、北魏张梦龙《碑》、晋代丛宝子《碑》、晋代王羲之《阅议论》、晋代王羲之《黄庭经》。关于黄庭靖有一个传说:殷珊有个道士知道王羲之爱鹅,用白鹅换了黄庭靖,所以这个帖子也叫“换鹅帖”。晋代《洛神赋十三行》、南朝颜《龙碑》、唐代《九成宫醴泉铭》、唐代颜真卿《勤奋碑》、唐代刘公权《神策军碑》和《玄塔碑》。钟繇在楷书创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钟的真迹早已失传,申报表是晋唐时人抄的。用笔古朴苍劲,落落大方。还是有体感的。《渭北》、《鉴宝碑》、《闫隆碑》是早期楷书,以方笔为主角,刚健质朴。楷书在晋代已臻完善。唐代规范楷书,方法严谨,文笔端庄。尊严不是横平竖直的,细心的鉴赏者能看出书中微妙而协调的变化。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就包含着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