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古城民俗
松州自古以来就是“茶马互市”之地。历史上辽阔的松州草原盛产马匹和牦牛,牧民以牛羊肉、酥油和糍粑为食。“食肉的东西对茶来说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但封建王朝连年战乱,需要足够的战马,必须从藏区获取,互利的茶马生意悄然兴起。
松州地处边陲,自然成为了一个商业中心,这里聚集了很多有经商意识的人。长期以来,松州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混居的格局。
目前,松州古城主要居住着藏、羌、回、汉等民族,被称为阿坝州民族结构的缩影。在每一条古街上,你都可以看到风格各异、毗邻而居的建筑,各族人民身着各种服饰;古城西侧的城隍庙和观音角,北对清真寺和拱北,城南的藏传佛教寺院与羌雕相邻而建。
千百年来,藏、羌、回、汉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同化。现在,各民族仍然遵循自己的风俗习惯,互不干涉,但也能互相尊重,和平相处,真是了不起。
在漫长的历史风暴中,这里的藏、羌、回、汉民族与古城一起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古城墙记录和展示了沧桑巨变和深邃豪迈的民族风格。现在,当你登上城头时,你可以欣赏周围壮丽的景色。松州城失去了昔日的守防宗旨,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的一大胜景,必将激发无限的情怀和怀念。
自唐朝以来,吐蕃以马与唐朝建立了物物交换关系。文成公主与松赞干部的婚礼雕像不仅成为松州古城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还向人们讲述了一千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唐蕃战争”,唐代古代的战车、弩、投石机、礼花、芒号、战鼓、石膏像等排列在城墙的各个点上,展现了边疆战场的历史态势。
又高又厚的城墙,严峻又冷漠,像铜墙铁壁一样矗立。圆形的城门洞日夜开放,人、车、动物可以随时进出。城门洞上方“松州”二字大,游客会在硝烟中感受到古战场的惨烈和宏大。格非刘丹和华东调梁的南桥像一个玉带扣把南北街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桥下的岷江把一座松州城拦腰截断。据说万敖砍它是为了断风脉,砍大象腿。“水穿城,月映古松桥”从此成了松州的一景。藏族“酥油茶”、石磨推粑粑、纺纱、织地毯、织布等场景融入其中,展现了唐代边塞古城藏、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淳朴善良、团结和谐,正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繁荣局面。
在朦胧的白夜中,清晰可见。城墙上的城垛鳞次栉比。飞檐翘角的了望塔轮廓清晰。挂在箭塔一角的铜风铃微微摇曳,发出一连串清脆的铜铃声,让人隐约觉得流动的气流带着古老高原的节奏。
多彩的服饰,独特的风俗,独特的建筑...古城里住着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的孩子。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融,同时又保持各自的个性,形成了独特的、源远流长的、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别具特色的“一清广场”、“松州广场”、“大唐松州广场”、“古韵广场”听一曲藏族歌曲,跳一曲锅庄,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浓郁的民族风情。
今天的古城松潘已经重新定位。是与黄龙、九寨齐名的又一人文景观。以千年古城文化为根基,突出唐、明、清建筑风格,使松州古城成为与黄龙、九寨沟齐名的中国高原第一文化古城。
松潘市晚上很热闹,这里的物价也比较实惠。可以买点牦牛肉干,民族工艺品,藏刀带回去。路边到处都是烧烤摊,小店小饭馆都开到11。喜欢牦牛头的话,完全不需要用钱买。市场上卖新鲜牦牛肉的地方到处都是丢弃的牦牛,肉丝和血。你可以把这些原始的牦牛头拿去请当地人加工,也就几十块钱。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带回去家里装修。
松州街上,店铺大多经营玛瑙、玉器、银器、金制品、饰品、皮毛等藏区特有的物品,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各种物品有红的、绿的、白的、金的等。
在松州的街道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马车夫,听到他们大声喊叫。这些商队已经不是茶马古道上的商队了。他们运载的不是布、盐和茶,而是外国游客。这些客人通常来自东南亚或港澳。他们来欣赏高原的古老习俗,骑马翻山越岭看风景。松潘顺江农民李桂全是一名拉马夫。他只受过小学教育。1996,他成立了“快乐小径骑行旅游公司”。1997年7月,在河南洛阳师范学院任教的苏格兰女孩罗娜·安妮·威尔金斯在松潘骑马,遇到了李桂全。没想到,李桂全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聊了起来,两人在这条茶马古道上燃起了爱情之火。1999 7月18日,由30匹马组成的马队前来迎接新娘。在松洲古城,按照中国的传统形式,李桂全娶了这位苏格兰金发女郎。
松州茶马古道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一条古道,也是商队行走的古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已成为连接西北的纽带和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秦时明月,汉时明月”。重走松州茶马古道,沿途可赏玉雷关、雁门关、大石关、黄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