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痈简介
2病科属于喉科。
3疾病概述咽痈是指发生于咽喉及其相邻部位之间的痈疮的总称,又称凶疽、咽痛,即咽喉、颈部深处的脓肿。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生于咽喉,称为关喉肩,或骑痈,相当于西医扁桃体周围脓肿;生于喉底,称为喉痈,相当于西医的咽后壁脓肿;生于颏下者称为颌下痈,相当于西医的咽旁脓肿;生于会厌,称为喉下痈,又称会厌痈,相当于会厌脓肿。临床上以喉痈最为常见。此病发展迅速,每次引起咽喉肿痛,影响呼吸,是耳鼻喉科门诊常见且严重的疾病。
4诊断要点l、主要症状为咽痛剧烈、张口困难、吞咽困难、吞咽困难、高热、恶寒、神疲乏力、便秘发红、脉数、舌红、苔黄腻,但因痈的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
(1)喉痈:咽痛偏向一侧,吞咽困难,唾液溢出,语言含糊不清,张口困难,汤易从鼻中流出。因为局部疼痛,脖子不敢伸直,倾向患侧。
(2)内喉痈:多发生于儿童,起病急,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呛咳或拒食,唾液溢出,言语不清,甚至呼吸困难,可导致窒息。如果是继发于肺结核,属于感冒咽喉痛,起病较慢。患者常有午后潮热、盗汗、干咳或吐血、消瘦、乏力、咽部梗阻、吞咽不便等症状。
(3)下颌痈:咽喉、颈部剧烈疼痛,吞咽困难,牙齿紧闭。
(4)下喉痈:起病急,突然咽痛,并迅速发展为喉部剧烈疼痛,吞咽困难,进食困难,自觉有硬物卡喉,痰、唾液增多,声音低沉,如含物,甚至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喘息。
2.检查局部红肿是否可见。
(1)喉痈:一侧喉明显红肿,狄丁向对侧推,喉核也向内或向后推。患侧额下角有髓核,压痛。
(2)内喉痈:一侧喉底红肿,患侧咽壁亦红肿,颈部常有髓核。
(3)额下痈:患侧下颌骨肿胀压痛,喉核及咽侧壁被推至咽腔中央,喉核不红肿,悬雍垂多水肿,颈部肿胀有核。
(4)喉下痈:一般咽部无异常,或仅有轻度潮红。间接喉镜检查可见会厌红肿、肿胀、凸出如半球,会厌两侧有痰液、唾液积聚。
3、各种喉痈应与风热蛾、急性喉痈相区别。各种喉痈,初期往往与风热蛾相似,但风热蛾的病在喉核。开始时喉核红肿,随后从喉核窝排出黄白色腐物,覆盖喉核表面,甚至形成假膜,多发生于双侧。这与喉痈起源于喉核外,在肌膜下肿胀的情况不同。一般来说,喉痈的表面是没有假膜覆盖的。若风热蛾并发喉痈,可见单侧喉核肿胀光亮,喉核被推至喉痈中线。发病三四天后,喉核前方及上方膨出、肿胀,触摸时有波动感。用注射器穿刺可以抽出脓液。上颌痈和下颌痈可改变患者声音,易与急性痈混淆。而急性喉头嘶哑重而咽痛轻,咳嗽如狗吠。检查显示喉黏膜红肿,声带肿胀如圆柱体。而下喉痈患者的会厌红肿如半球,一侧下咽部肿胀,患侧肿胀压痛,核内有肿痛,与急性喉痈有很大区别。
辩证分析表明,本病多为肺胃积热所致,多为风邪热袭。外感邪气致肺胃积热,内外热毒相搏,咽喉蒸上,致气血凝滞,热毒蕴结为肿毒,灼伤血肉,以此类推,以致腐坏成痈。如果咽部肿胀堵塞,很难张口吞咽。咽喉是进食和呼吸的通道,与咽喉相连,所以汤咽不下去,必然靠着咽喉从鼻孔流出。内喉痈位于喉底,下喉痈位于会厌处,容易阻碍气机,热伤津液,熬成痰时痰中充满气息,甚至发生窒息。喉咙痛得厉害,所以病人感到说话和饮食困难。初起外感邪袭肺防,故可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等风热表证。如果邪热过盛与胃腑之热相结合,就会出现高热、头痛、口热、口干、口臭;热积于下,则便秘,小便黄,苔黄稠,脉强;如果咽喉痈肿,气道不通,痰多,于是出现气短、呼吸困难、汗如油、烦躁易怒、唇黑、脉微断肠等症状,这就是阴阳分离的危机。喉痈辨证要注意有无脓。如果脓肿是松散的,可以用压舌板触碰患处。如果是硬的,化脓不彻底;如果是红、肿、亮、突出,周围发红,如果是软的,就是脓。化脓未完成时,疼痛呈弥漫性,但化脓完成时,疼痛集中,有跳痛感。区分是否形成脓液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一般的治疗方法是祛风清热,解毒消肿之初;内热盛,脓液酝酿,宜清热解毒,益膈消肿;化脓患者要清热解毒,活血排脓。脓液形成后,应立即排出,以尽快清除恶毒。
6辨证论治6.1风热、邪毒、外感证
咽痛加重,张口困难,吞咽困难,言语含糊,患处红肿,全身症状为头痛、发热、恶寒、乏力。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
处理方法
祛风清热,解毒消肿。
药方上的草药
l、主方:五味消毒饮(吴倩《医宗金鉴》)加减方: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赤芍15g、荆芥12g。用水煎服。
2、中成药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L-2粒,每日2次。
6.2邪热传化,脾胃实热。
咽痛严重,张口困难,吞咽困难,流涎,口齿不清,饮水后呛咳,患处红肿。全身症状包括高烧、剧烈头痛、口臭、口臭、胸闷、腹胀、便秘和尿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有力。
处理方法
清热解毒,利膈消肿。
药方上的草药
主方:清咽李哥汤(朱相昱经验集及喉科自拟)。修正处方:金银花15g,黄芩15g,黄连15g,栀子15g,连翘15g,玄参65438+。用水煎服。若脓液已发,加皂角15g,白芷10g。痰多涎多者,加僵蚕12g,胆南星15g。如果热入营血,扰乱心神,引起高热、烦躁、神志不清,宜加水牛角(先炒)60克,生地20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
2、中成药(1)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2)牛黄解毒丸,65438+每次0-2粒,每日2-3次;每次2-4片,每日2-3次。(3)六神丸,1岁1粒,2岁2粒,3岁3-4粒,4-8岁5-6粒,9-15岁8-9粒,成人10粒,每日3次。外治l、吹药
2.含漱剂
3、含服双料风后散、西瓜霜等患处,每日6-7次。将内服中药药渣煎煮,得到含止咳的药液。可含有金青开银丸、铁地丸、草珊瑚含片等。可选择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清开灵。
4.超声波雾化咽喉喷雾剂
5.外用
6、放脓注射液等咽喉喷雾剂,每次用药液4毫升,每日2次。下颌下部红肿,可用双柏散、如意黄金散外敷,或用芙蓉叶60克、红糖6克外敷。(1)最高脓肿处,消毒后用三棱针穿刺,轻压排脓,或用吸痰机吸干净。(2)可使用空注射器和长穿刺针,针可从痈顶部刺入吸脓,确保脓液排尽。如果一次抽吸不完全,可根据情况第二天进行穿刺抽脓。(3)切开排脓也是常用的方法。
6.3其他疗法1,针灸疗法
(1)针刺少商穴、商鞅穴止血,清热解毒。
(2)在痈肿未化脓时,用三棱针轻刺局部肌膜5-6次,使其出血,以清热消肿止痛。
(3)咽喉肿痛患者,针刺合谷、内庭、太冲穴,配合泻下法,每日65438±0次。
2、饮食疗法
(1)冬瓜薏米汤:冬瓜200-400g,薏米30-50g,以汤代茶,用糖或盐调味,1次,每日或隔日一次。
(2)咸鸭蛋蚝油粥:每次取咸鸭蛋两个,蚝油60-100g,大米适量,加水煮成粥。
(3)豆腐石膏汤:每次用石膏50克左右,豆腐200克,加适量清水熬汤两小时以上,再用少许盐调味,即可喝汤。
(4)白糖煮葛粉:每次用葛粉30-50克,加白糖适量,熬成稠膏状。
3.抓法适用于咽喉痈肿、咽喉肿痛、汤不易入口的人。
(1)单侧抓握法:操作时,指导患者坐直,手水平抬起,拇指向上,小指向下。如果患者左手水平举起,施术者应站在患者手的右侧。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紧压患者大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小指扣住其手腕,拇指对着患者拇指肋部,用力向前压,右手另一拇指按压锁骨上缘肩关节(相当于肩峰穴),食指、中指、无名指托住腋窝,用力拉出。术中可指示第三人站在患者面前,慢慢将汤或半液体倒出,此时咽痛明显减轻,可吞咽。这种方法可以连续使用。
(2)双侧抓法:患者坐在无靠背的椅子上,医生站在患者身后,双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部,食指、中指、无名指压在锁骨上缘,双肘抵住患者肋骨,医生胸部紧贴患者背部。定位之后,你就开始发力了。将双手拉向左右两侧(沿锁骨至肩胛骨),同时用双肘臂和胸部按压患者的侧腹和背部。需要同时使用三个方面的力量,使患者的喉咙得到放松,易于吞咽。助手将配制好的药汤或稀粥喂给病人吞咽。
4、预防和护理
(1)应选择易于食用和消化的食物。没有热食和干粮。
(2)口服药物应在凉的状态下服用。
(3)儿科患者的检查治疗要做好充分准备,防止痈肿溃烂,脓液外溢,堵塞气道。
(4)注意口腔清洁,每天漱口5-7次,尤其是饭后。
(5)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把握时机,袖脓或切开排脓。
(6)对反复发作的“喉痈”应进行扁桃体切除术。
穴位水培膈肌痉挛治疗咽喉肿痛。摘要:针灸经典甲、乙:咳嗽逆气,咽喉肿痛,气短,呼吸困难,水急。“做好应急准备”...
水门隔膜痉挛。摘要:针灸经典甲、乙:咳嗽逆气,咽喉肿痛,气短,呼吸困难,水急。“做好应急准备”...
水突然滋润了喉咙,打开了声音。摘要:针灸经典甲、乙:咳嗽逆气,咽喉肿痛,气短,呼吸困难,水急。“做好应急准备”...
嵇绍痛、手臂麻木、手颤、小指废用、落枕、喉炎、扁桃体炎、咽炎、舌曲、昏迷急救、中风昏迷、鼻出血、癫痫、痈、...
小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