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发李顾问

作者:兰瑟声明:军人说原创,抄袭必究。提到红军时期的著名军师李德,令人深恶痛绝。很多人认为,正是这个人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葬送了江西苏区,迫使红军走上了长征的道路。这种指责当然是对的,但军事史学界也有一种说法,客观地说,不能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李德一个人。毕竟第五次反“围剿”的力量太大了。即使没有李德,红军能否取得最后胜利也很值得怀疑。金一南在他的著作中还认为,李德的指挥并不完全是由于他个人的夺权,而是当时红军的指挥过于依赖苏联的外国顾问。在一定程度上,是红军把指挥权交给了这个不当且无能的军事顾问。李德最大的毛病在于他的战略思维,严重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他以德国士兵的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一战中著名的德国“风暴突击队”的一员,作战英勇,经受住了世界上最惨烈的血战的考验,所以不能说他一点军事天赋都没有。什么是“风暴突击队”?这个突击队有什么特别的?“风暴突击队”是一战阵地战中应运而生的创新战术团队,也是现代特种部队的雏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科技发展迅速,武器装备的杀伤力前所未有。但当时的军事思想非常落后保守。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和元帅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僵化。许多老兵充满中世纪骑士荣誉观念,信奉拿破仑和普法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面对日新月异的军事革命,新武器新战术,这些老兵往往无所适从。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他们只能抛出一套套冠冕堂皇的“效忠君主”、“爱国”、“荣誉”等口号作为“烟雾弹”,迫使士兵们用血肉之躯,徒劳地奔向敌人密布雷区、铁丝网和轻重机枪的战壕。在对方轻重火力激烈猛烈的组合绞杀下,进攻方的士兵会像“割麦子”一样被击倒成碎片。一战的战场就像“血肉磨坊”一样血腥残酷。前所未有的危机迫使交战双方想尽办法解决旧战术与现代火力的巨大杀伤力之间的矛盾,许多新的武器和战术应运而生,其中坦克和“突击队”就是代表。为了摒弃让无数士兵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海战术”,德军率先发明了“风暴突击队”战术。他们改变大部队集体冲锋的攻击方式,从部队中抽调一些勇敢机智的士兵组成“突击队”,进行灵活巧妙的“短时间突击”。为了增加这些士兵的奇袭性和战斗力,他们配备了各种先进武器,如冲锋枪、轻机枪、高爆手雷、火焰喷射器甚至毒气弹。所以突击队虽然人数不多,但行动迅速突然,火力凶猛。就像锋利的匕首,无法阻止人插入敌方阵地,然后迅速撕开一个缺口,从而扩大缺口,引导大部队进攻,扩大战果。“风暴突击队”非常成功,因此在一战中被各国军队模仿..作为冲锋队员,李德自然推崇这种战术。因此,他在取得红军指挥权后,为了对付蒋介石“铜墙铁壁”的“包围战术”,也试图在红军中推广这种战术。应该说这也是合理的。但问题是,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尤其是士兵的军事素质无法与高度工业化的西方军队相比。所以这种战术在红军中很难奏效。不过,红军虽然不可能像德军那样组建大量突击队,但可以组建小规模突击队。这支小规模的“红军风暴突击队”是红军中最强大的“干部团”。主旋律电影《勇士》剧照红军干部团成员是红军大学的干部和学生,是一支具有军官训练团性质的特殊部队。全团官兵由从红军各部队中选拔出来的干部或干部苗子组成。红军长征期间,在李德的领导下,改名为干部团,成为长征中训练和储存红军干部的机构,也是红军重要的战斗队和突击队。干部团团长是黄埔军校高材生,红军骁勇将军陈赓。干部团是流动的军校,学习实践新战法新理论从不放松。只要有空闲时间,他们就会针对遭遇、伏击、攻击、渡河、迂回等课题进行研究和训练。长征中,干部团还担负了特别艰巨的“深水冲锋”任务,参加了四渡赤水河、飞夺金沙江、激战过安州、险渡大渡河等战役。长征中,干部团扮演的是保卫红军核心领导的“警卫团”角色,实际上是“御林军”。因为干部兵团很重要,他们配备的武器在红军中是一流的。红军缴获的先进武器优先。各种冲锋枪、滑膛枪、机枪应有尽有,子弹也开放供应。他们甚至戴上了普通红军战士从未见过的头盔和皮靴,威风凛凛。长征途中,西南地区装备简陋的军阀部队对这支红军部队充满敬畏,被称为“铁帽子兵”。一旦发现这些戴着德军头盔的红军部队出现,他们就会丢掉头盔,仓惶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