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养生之道

健脾喝水,多走走散散心;擦春盘腿而坐看菖蒲;将黄芪煎煮,饮用蛤蜊酒;长期吃茯苓面,定期吃杞菊菜。

《苏文举通论》说,“怒则怒,乐则怒,悲则怒,恐则怒,惊则怒乱,思则怒滞”;

《灵枢·万病始》说:“生气不开心,就会脏。”减少贪痴,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安宁,可以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减少疾病的发生。

苏轼不仅爱吃猪肉,也爱吃蜂蜜。每次用蔬菜,他都要蘸点蜂蜜,吃起来嘴很甜。“少嗜甜,则五合食蜜,可配蜜炒糖吃。”由此可见苏轼对蜂蜜的喜爱。蜂蜜有很好的药效,可以滋养心肌,保护肝脏,滋润肠胃,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除了蜂蜜,苏轼还喜欢吃桂圆,并为此专门写了《桂圆颂》。桂圆性温味甘,益心脾,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苏轼也主张少喝水,多走路,盘腿而坐。“饮水从脾,多散步散散心;擦春盘腿而坐看菖蒲;将黄芪煎煮,饮用蛤蜊酒;常喝糯米面,常吃菊花菜。”这篇养生小结读起来很有意义。

苏轼除了在饮食上更注重养生,还经常静坐修身,静坐时还经常吐口水强身健体。“每天晚上孩子穿上衣服后,脸东若南。三十六划脚。屏住呼吸,观察五脏,肺白、肝绿、脾黄、心红、肾黑。第二个想法是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明亮而清晰,他下到腹部。当腹中气满,即气尽,调帘出入,即舌压唇齿,内外洗津液,而不吞。”

原标题:看看自己是不是属于早上能代谢一杯水的人。

“早上空腹喝一杯水”是一句众所周知的健康谚语。很多人认为,每天喝这一杯水可以清胃、排毒养颜、稀释血液,甚至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然而,你知道吗,对于某些人来说,“早上起来喝一杯水”是有害健康的。

喝水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养生的道理。火箭军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郭志宏教授说,根据中医理论,很多脾胃虚寒、脾虚湿盛、消化功能不足、肺肾功能不全的人,如果早上喝一杯水,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早上喝水不养阳。

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体的阳气开始上升,但“早晨一杯水”对有些人来说会阻碍阳气上升。

早上喝水不会妨碍身体强壮的人,但会对一些人造成体质下降甚至疾病。尤其是体弱多病,经络不通,阳气少的人。

很多人都是被家人逼着“早上起来一杯水”,有的甚至两三杯。为什么说被迫?因为他们不渴,不想喝水。水是阴性的,对阳气的生发没有帮助,反而会有阻碍。原本就有水湿运化障碍的人,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伤害,水湿的积累就没有机会得到改善,使身体衰退,衰老得更快。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阳气弱不弱。郭志宏教授说,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肤色来判断它是光滑明亮还是暗淡无光。如果面色光滑明亮,说明体内阳气充足。如果面色暗沉,说明体内阳气少,阴气多。这种人起床后要鼓励阳气生发,不宜喝水。如果喝水,会阻碍阳气生发。

临床上很多女性患者早上起床后喝水都有很多问题,有的头晕明显,有的脸上浮肿浑浊,一看就知道是水湿引起的。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脸上很容易有痕迹,因为阳明胃经分布在脸上。这些人的水湿代谢不完善,尤其是早晨阳气不足,喝的水根本运不出去,导致水湿弥散,出现头晕头痛。这种情况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看中医。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调理,你的身体会逐渐恢复正常。

乱喝水伤脾肺肾

《四圣心源》说:“水谷入胃,脾阳研碎,渣滓传下,而为粪溺,精气服之,则成气血。”如果脾阳(脾胃功能)不足,水的消化吸收就无法完成,更谈不上生气和血性。尤其是不需要水的时候,还会伤脾阳。如果脾胃功能差,如食欲不振,容易恶心或呕吐,经常打嗝,腹胀腹泻,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水的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如果早上在脾阳发育之前喝水,会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功能。

肺在调节水分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肺除了呼吸的功能外,还有“调水道”的重要作用。郭志宏教授指出,肺具有调节水代谢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通过肺的宣和降来进行的,即肺气可以使津液运化全身,也可以促进水向膀胱运化,从而保持尿液的通畅。如果肺功能受损,如容易胸闷气短、喘息心悸、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的人。,他们对水的代谢也会差,乱喝水会加重上述症状。

中医认为肾主水,膀胱主水气化。肾脏在调节和维持体内水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肾功能有问题,要注意喝水,否则会出现水肿,排尿不利。人体是一个整体系统,五脏都参与水的代谢。任何一个脏腑出现问题,都会对水的代谢产生影响。同样,无缘无故增加饮水量,也会对身体各个部位造成伤害。换句话说,当我们不需要水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身体处于血液和平的状态,不要轻易去扰乱它。如果一杯水倒进你的肚子里,那就是人为扰乱你的气血。

多喝水是所有疾病的帮凶。

慢性病患者血液粘稠,希望通过多喝水来稀释血液。事实上,大部分水不可能马上进入血管稀释血液。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循环的整体,水的代谢只有在各器官组织的协调运动下才能完成。如果三焦气化、脏腑运化、气血运行出了问题,水就无法到达血管,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心肺的负担,也增加了脾肾的负担,可以让很多慢性病有更多的不可治愈期。

清代名医黄元御说:“气不化水,则滞于上,成痰;水不化气,就不再积于下侧,成为饮。一般来说,阳虚导致土衰,金水浮肿,都有痰饮潴留之病。盖痰饮,腐郁阻周气血之路,神之灵近于助。百病皆始,变化不断。”这意味着,如果没有阳气,水就会停滞,变成痰。郭志宏教授说,凡是阳虚脾虚,肺肾不运,都形成饮痰之病。痰可阻滞气血运行,影响精神活动,各种疾病可层出不穷,变化无穷。显然,死水可以引发所有疾病。看看周围喝水太多的人。几年后,他们往往比别人衰老得更快,因为喝了太多的水,脾肾的功能受到了伤害。水喝多了,使心肺负担过重,各器官负担都会加重,自然比别人衰老得快,随之而来的各种慢性病自然也比别人来得快、来得多。

中医理论认为,体内积聚凝结的水可以形成痰,然后痰进一步积聚浓缩,可以成为痰核,如瘰疬、瘰疬瘤等疾病;或者形成各种带有瘀血的结节、肿块。一开始是良性的,时间长了,遇到不良刺激可能会转为恶性,但都是从水和液体积聚这一步开始的。本来是无害的水,因为身体的内脏功能紊乱、代谢紊乱等综合因素,最终可以生成各种有形的物质。临床上,有些囊肿患者因为饮水不当,疗效不佳。

饮痰和痰浊是中医特有的概念,都是水液代谢紊乱导致的病理产物,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有形是指看得见、摸得着或听得见的,其粘稠者称为痰,其稀薄者称为饮。无形痰可引起多种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气短、胸闷、心悸或癫狂、昏迷等。按痰治,会有很好的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痰与机体免疫力、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癌症、哮喘、精神疾病等多种疾病有关。

喝多少水因人而异。

喝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喝多少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内脏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道法自然。

上班族和运动员,年轻人和老年人,健康人和病人,喝水的量一定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活动量、排泄量、需水量、年龄、体重、工作状态、饮食和生活环境而定。比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口渴时需要喝水,这是很自然的,不需要限制。在办公室上班的上班族,上班时间不怎么动,也不怎么出汗。他们喝的水大部分直接进入肾脏,增加了排尿量。如果他们经常大量饮水,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引起脾胃不适。

200斤的壮汉一次能喝五六杯水,瘦弱的老太太一次也能喝五六杯水。她的脾胃会有多难受?中医认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到了35岁,脾胃功能就会衰退。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脾胃不好,吃的比年轻人少很多。如果他们喝的水和年轻人一样多,身体自然无法代谢承受。

一般认为“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多喝水能有效排毒,喝水要按时间来”。在中医看来,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没有考虑到自本能系统的需要,没有考虑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问题。这是一个僵化的机械理论。

古人认为“流水不腐,头腿不咬”。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养精、益气、安神、活血,协调精血关系,从而使气机通畅,阴阳平衡,使血液和经络运行顺畅,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增进健康。

根据我房子的南角,冬天出去。闭着眼睛坐着,皮肤就健康了。一开始就像喝了酒精醪,又像被苏蛰了。外合流畅,中合一念。如果你忘记了你在哪里,你的心是空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负冬》)

冬日暖阳下,白居易闭目休息,心无旁骛,心满意足。白居易诗中体现的养生理念与中医的四时养生有着深刻的契合。

中医认为,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健康,这就是“天人相应”。人类与自然界密切相关,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所以,苏文的四气调神说:“阴阳四时,是万物之末,生死之本也。反之则为祸,从中得到病不起,谓之道。”《黄帝内经》也提出了顺应四季的具体保健措施:“(春、三月)夜卧早起,庭中大步,被遣缓,以使生”;”(夏三月)夜卧早起,百日不厌,这样你就没有怒气了”;“(秋、三月)早睡早起,与鸡同乐,心态平和”;“(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太阳”,“驱寒而暖,无皮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