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知望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光头、徐东的部下知望等人开始要求对日贸易。据郑顺公《日本一镜》记载,是在1545年(日本天文十四年,明嘉靖二十四年)。关于知望的活动,写于1562的《郑若曾编海图》中的《攻下知望》一文有如下记载:“知望生于安徽徽州。少落魄,有任侠精神。强壮,足智多谋,善于奉献。和老朋友一起信。当时的反派,如叶宗满、许、谢和方,都喜欢和他们一起游泳。......嘉靖十九年,在海禁还比较宽松的时候,他就和叶宗满等人一起到广东,建造巨轮,带着硝黄、绢毛等违禁品去日本、暹罗、西方等国。经过五六年的交往,他变得富有了。”彝族人深信不疑,称五峰主人。“据记载,知望出生在徽州歙县。他侠义,足智多谋,慷慨大方,是个大老板。而且据说他在交易的时候负责给答案,账单或者结算,所以他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知识分子。

书中说,嘉靖十九年(1540),他和同伙叶宗满等人到广东,违反国家禁令,做海外走私贸易。但据同书《浙江战记》一文记载,徐东兄弟从马六甲吸引葡萄牙人到浙江双屿港,是在嘉靖十九年。当时、许、叶宗满、谢和方都是海商李光头、许东的部下。哥哥许东、知望和许都是惠州歙县人。李光头是福州人,叶宗满、谢和是漳州人。都是福建人。估计是在老乡意识的推动下参与了双屿港的走私贸易,加强了同伙的联合。如果是这样的话,知望等人开始走私不是在嘉靖十九年,而是可能更早。还应该说,知望的同伙,如叶宗满等人,其实是知望开始出入双屿港后的同事。

据郑舜恭《日本镜报》记载,知望等人第一次隶属李光头、徐东时寻求对日贸易,是在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望等人接收了前年被拒载的日本朝贡和尚寿光等人,引诱他们参与双屿港的走私贸易。据估计,第二年寿光等人回国时,知望等人来到了日本。据说,当时知望等人吸引了三名来自博多的海商参与双屿港的走私贸易。似乎从那以后,来双屿港参与走私贸易的日本海商逐渐多了起来。于是,一批批被海商引诱的海盗或中国人,以及葡萄牙人、日本人、南海人大批进入双屿港,双屿港成为东亚国际走私贸易的据点。

此外,似乎有相当多的中国海商或海盗在这一时期来到日本要求贸易。在鲁世宗时期,有报道说中国人在赴日途中遭遇飓风漂流到朝鲜海域时,被朝鲜抓了或保护了。根据这些举报,有漳州市民李、福建下海通番“汉奸”341等39人。另一篇报道写道:“今日冯舒等人俘虏千余人,皆携带武器货物。”以前日本奴隶没有大炮,现在有不少。“这些只是遇到台风漂流到朝鲜留下的记录,体现在1968+1940年代日中民间交流和走私贸易相当繁荣。

以浙闽水域为中心的走私贸易如此猖獗,明政府当然不会置之不理。为了对付走私,朱纨于65438年7月至0547年7月被任命为浙江巡抚兼福建军务提督来承担这一任务。朱万(1494 ~ 1549)苏州常州县人,以清正廉洁著称。他一上任,就亲自到沿海调查事实,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严守海禁,取缔海贼海贼,下令突袭浙江、福建的海盗基地和走私贸易中心,以求灭绝。结果第二年,双屿港在1548年4月被中国保皇军攻占,李广等大部分海盗骨干被捕判刑。潜逃的徐东最终于同年6月被抓获并执行死刑。

然而,这一彻底清除海上走私的行动遭到了过去在走私贸易中获益的沿海地区乡绅、富人和与之勾结的官僚的反击。朱纨因为不等皇帝的命令就擅自执行刑罚,被判下台,终于在第二年自己服毒,惨死。他死后,没有人敢主张海上禁令,中国海口与海上商人的走私贸易越来越猖獗,导致了所谓的“嘉靖大敌时代”,日本称之为晚期倭寇。

在官军突袭双屿港中幸存下来的知望,收编了李光头和徐东的残余人马和船队,登上了领袖的位置,成为海上的一支力量。据《日本一镜》记载,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许在舟山群岛马迹滩吸引日本人进行贸易,1549、1550年在舟山群岛进行长途贸易。书中继续写道:“当时,有齐鲁和沈九引诱日本人入侵,并突然袭击了钱塘(杭州)。浙江海道副使陈鼎传话给知望等人,说以贼为礼,可以放私(民间贸易)走。”王智...李娜向齐鲁等人提议。“这反映了知望一方面帮助政府打败敌对的海盗,另一方面建立自己的海上霸权的过程。

1551年,知望停靠在舟山群岛定海县西部的列岗(烈岗),这里是走私贸易的前沿基地。此时海口的另一头目宪已占领定海县东北的岛屿大曲山,然后在横岗建立基地,阻碍了对日交往,有压倒的可能。知望暗中勾结宁波慈溪县的知名女子柴德美,并邀请其数百名家人为她提供帮助。同时,她与海上官员秘密沟通,请求官兵支援。她从内外夹击的船队,最后杀了陈,抢走了船队的全部货物。于是,“五峰(知望之数)得势,海上无二贼”。

据估计,当时大多数中国海贼往往一边从事风险较大的走私贸易,一边充当中介贸易商,斡旋本国与外国尤其是日本之间的贸易,双方获利。来自日本的朝贡贸易被切断后更是如此。可以说,正是这样,知望等人通过中间贸易,消灭了海上敌对势力,巧妙地维系了与大陆的关系,上升到了海上巨商巨贾的地位。

这种情况,在中国一位地方官员的《海口易》中有如下记述,这反映了当时知望的权势:

“五峰,手下船只众多,仍由毛海峰(又名毛烈、王魁,的干儿子)、徐碧玺(许)、许领衔,故海上分散劫掠,不阻藩船出入,但人贩子在苏杭,公然肆无忌惮。沿岸百姓,或食时鲜之物,或食米酒,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防军的官员有献红袍玉带的人。比如总经理张四维,就是因为和柴德美的交情,才和五凤接触的。”亲近就要跪拜磕头,愿意为他做仆人,送货。"

因此,知望将其船队分为王魁、许、许等人,定海关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海上交流。走私者公然混进苏杭进行交易,沿海居民献上新鲜的粮食和大米,甚至还派自己的孩子加入进来。知望等海盗与中国的地方官绅富豪形成了一种* * *关系,相互勾结,为* * *利益疯狂奔走,进行走私贸易。

知望也是以日本松浦五岛为基地,以侄子王汝贤、养子王魁为心腹,自称徽王,指挥三十六岛日军,势力延伸至东亚海域。他的名字,五峰,据说源于五个岛屿。

现在,平户市银山寺府邸遗址的地址据说是知望在松浦国王的关照下修建的。关于这个问题,后来在日本宽永时期(65438+7世纪第一叶),松浦家族文献《大曲集》是这样记载的:

“多科氏是个有大福报,会武功的人。一个叫五凤的人,从大唐来到平湖金,住在现在阴山大宅修建的中式房子里。”他利用了五峰,于是唐朝的商船不断来来往往,就连南蛮的黑船也开始驶往平湖金。唐朝和南蛮的财宝每年都会泛滥,于是各地的商人都聚集在这里,人们称之为西都。"

所谓多科氏,是第25代封臣松浦孝信(1541 ~ 1568)的名字,这份文件是写给他的后人看的。他的任期正好与知望来五道、平户开展活动的时间相吻合,所以他的可信度相当高。文件记载,知望得到了诸侯的许可,建造了中式住宅,来自中国的贸易船只络绎不绝。然后接着说,南满黑船和葡萄牙船也来了,京都和堀场的商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都聚集在这里购买中国和南满的商品,呈现出被称为西方资本的繁荣景象。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知望渡日期间,日中之间的“民间贸易”是如何在五岛和平户中蓬勃发展的。

此外,从记载洋枪传入日本的著名历史文献《玄昌》所写的《铁炮》(1606)可知,日本天文学十二年(1543)八月,种子岛的石爻第一次从葡萄牙人手中得到洋枪时,知望以“大明儒生”的名义引进。

比知望晚出现的海寇首领是徐海(?~ 1556).他是许的侄子,的帮凶。年轻时,他离开家乡,在杭州大慈山的虎跑寺出家。他的法名是普京,他被称为明山和尚。因为和叔叔的关系,他打破了航海禁令,打算来日本。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当听说叔父徐和王直同来列港经商时,徐海去接叔父,并在他的劝说下赴日。许是的老乡。当时作为另一个领导,他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徐海抵日不久,被向大邱某领主借了数万两银子的徐劫为人质,关押在大邱。这期间日本的人看到徐海是中国和尚,相信菩萨来接他了,很多人给他布施。有了这笔收入,他在1552修理大船,吸引日本人到列岗进行走私贸易。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徐海与知望不和。、许等。在以列岗为前进基地进行走私时,曾向浙江海务官员发起运动,要求逮捕对方海盗并与官员合作。然而,来自大陆的中国货船在往返列岗途中遭到抢劫,被告知是徐海等人所为。这引起了知望的愤怒。这件事之后,双方不再一起行动。

暂时撤回日本的徐海等人,以大余、萨摩为据点,保存实力后与日军在1554至1555、1556年间常年出没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大陆沿岸的柘林、乍浦为前进基地,频繁袭击江浙一带的县城和卫生所。

另一方面,自徐海事件以来,知望一直被怀疑表面上从事商业交易,实则暗中抢劫。1553年4月,舟山群岛、普陀山、列岗基地突然遭到余、杨克宽等军官的袭击,轻松逃脱,逃回五岛、平湖。自那以后,知望率领的舰队再也没有大规模出动过。

与* * *一起行动的许,也在其侄儿徐海案后离开了,自投岭南一带的海口和潮州人林,在潮州攻打南澳。1554年10月被忠臣追击,死于海上。徐海得知此事后,于1556年3月采取报复措施,整治大九真五郎(Shingoro)和种子岛、萨摩、日向咲、何权等地的倭寇,共计5万至6万人,船只1000多艘。然而,在风暴中,一些人漂流而死,一些人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徐海带领大约两万人来到大陆。

3月底,徐海在浙江乍浦登陆,与率先入侵的陈东(据说是萨摩藩主弟弟门帘下的大臣)、马也(又名叶明、马也)联手,抢夺嘉兴等县。但在4月后的桐乡县攻防战中,被浙江巡抚胡宗宪耍了一把,领导间的互不信任加深,最终被一分为二。7月3日马也和10月4日陈东被捕,企图逃跑的新五郎也于8月4日在金堂海上被捕。接着,徐海也在平湖县沈家庄被抓获。至此,一度骚扰浙江、江苏两省的海贼全军覆没。

这些海盗头目把前进基地设在中国沿海,基地设在日本九州,指挥日本人,所以被称为日本人,但他们的成员其实最多是日本人,占10 ~ 20%,大部分来自中国。这就是嘉靖大敌的实际情况。

《日本一面镜子》的作者郑舜恭,在杨仪任浙江巡抚时,被派往日本,肩负着禁止倭寇的使命。郑顺公于1556抵达日本,在侯丰东洋一镇(宗林)停留,调查日本海盗的动向和国内情况。后于1557年随东洋一僧青回国。回国后,杨毅在依附权臣严嵩的赵文华鼓动下被免职。

浙江巡抚胡宗宪接替杨毅出任浙江巡抚。早在他任总督期间,就采纳了宁波政府官员江舟的建议,拟派江舟为大使、陈克远为副大使赴日本传达禁止倭寇的诏书。但其真正目的是说服驻扎在五岛和平户的知望投降。陈克远于1555年11月抵达日本五岛,通过养子王魁与知望见面。同在徽州的胡宗宪和知望告诉知望,他留在老家的妻儿已经出狱,受到热情的照顾。并告诉知望,如果他回到祖国,他将被允许从事贸易并且无罪。王对很是动心,以利诱他,劝他投降。次年二月,他命令心腹叶宗满、王如仙、王魁随陈科回国,表示臣服,同时告诉他们的愿望只是“以贡开市”。知望与江舟同行,从博多到侯丰,并帮助宣布禁止与犹大、大内等大姓贵族为敌的法令。

这一时期,从1556年春到夏,徐海大举入侵造成的江浙劫掠活动已经很频繁。巡抚胡宗宪利用叶宗满等人提前返回的机会,推动其招兵买马工作,宣布知望投降,动摇徐海,或通过与海口互相离间的工作,孤立领导,并陆续逮捕镇压。

不知道这一情况变化的知望,在1557年6月,在大有义镇一个和尚的帮助下,来到了舟山群岛岑港。然而,明朝朝廷决定逮捕和惩罚知望,沿海戒备森严。众所周知,知望被骗了,但他孤立无援。最后投降了胡宗宪的军门,被关进了监察部的监狱。两年后于1559(明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被处死。

知望及其同伴已被消灭,江浙一带的倭寇活动逐渐减弱,但其余各方仍南下闽粤沿海恢复势力,继续进行激烈的抢劫活动。1563年,倭寇入侵福建各地,攻占兴化府,由于戚继光、余两将军齐心协力,在平海卫将其摧毁,其活动也随之衰落。1567(明隆庆元年)解除了明初以来长达两个世纪的海禁,允许华商在南海进行贸易,间接阻断了海贼和海贼的活动。

在所谓的嘉靖大敌时代,海贼或海商的走私贸易,经手的中国商品种类繁多,有生丝、丝织品、丝绵、锦绣麻、红线、水银、缝针、铁锅、陶瓷、铜钱、古籍、字画、药材等等。这些在《备图书》中被列为“日本好货”的商品,在日本广受人们喜爱。都是几倍的高价卖出,有的甚至是10倍。海外贸易给中国的海商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大量的日本白银在结算时流入中国。

明朝后期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白银被广泛用作货币。明初以纸币(大明宝钞)和铜钱作为法定货币,禁止金银流通。但随着纸币的崩溃,白银作为一种实体货币出现,在明朝中期以后被公私双方广泛使用。但嘉靖年间(1522 ~ 1566),北方军饷剧增,造成国内白银短缺。国内白银产地首先是浙江,然后以云南为中心,但根本补充不了国内对白银的需求。只有16世纪下半叶后外来白银的流入才能弥补其不足和过剩。

关于明末外国白银流入中国,是通过以下贸易进行的:葡萄牙与澳门的贸易,吕宋与占领菲律宾群岛的西班牙人的贸易,中国与日本的海上贸易。占领澳门的葡萄牙人垄断了欧洲与东方的贸易约65,438+000年。他们把从欧洲带到印度的银币和其他商品运到中国,牟取暴利。然后他们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从澳门运到日本,又把日本的白银带到中国,据说利润更大。还有,由于中国人被允许在东西方之间往来,中国海商纷纷前往吕宋岛,与占领该地区的西班牙人的吕宋贸易如火如荼,大量白银被带到中国。这些白银产自墨西哥和南美洲,据估计,明朝后期每年有300万比索的白银通过与吕宋的贸易流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