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沸散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麻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列子唐雯就记载了扁鹊用麻醉给病人做手术的故事:“扁鹊喝了两个人的毒酒,丧了三天命,剖胸探心,轻而易举地置之;你把神药一扔,就开悟如初了。”在上述记录中,扁鹊用“毒酒”作为麻醉剂,对病人进行了“剖胸探心”手术。我们的祖先已经发现一些中药具有麻醉和止痛的作用,并将其制成麻醉方剂,其中最著名的是汉代华佗的麻沸散。相传华佗的儿子菲儿误食曼陀罗而死。华佗为了纪念自己的儿子,将曼陀罗混合的麻醉药方命名为麻飞散。虽然马飞三的名字广为人知,但是关于马飞三的文献却是零碎的,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本文通过对《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关于麻沸散的相关记载进行梳理,分析了华佗时代的解剖条件、手术条件和制药条件,从而进一步探寻麻沸散可能存在的证据。

一.文献记录

对相关古籍的考证表明,马飞散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马飞三最早的记载见于陈寿所著《西晋史家华佗传》。书中记载:“病若积,针药不能及。需要砍的时候就喝马飞三,一会儿就醉得跟死一样,因为断了。如果病在肠道,就把它打碎洗净,用药膏擦腹部。会坏四五天,不疼。人不自暴自弃,一月定从容。”在这份记载中,当针灸和中药都不起作用时,华佗用手术治疗疾病,让病人在喝了麻沸散麻药后“剖腹”、“缝腹擦药膏”,就能达到“一个月内平复”的治疗效果。

南朝、宋代史学家叶凡编的《方术传》中也有关于麻沸散的记载。书中写道:“若病因内因而起,针药达不到,故先以麻沸散配酒服之,有醉感,因胃而切积。如果是在肠胃里,就切掉洗干净,把病去掉。然后再缝合,四五天就好了,一月就平复了。”与《三国志》中的记载不同,这段对华佗手术治疗的描述也是用酒辅助麻醉。早在《列子·唐雯》中,就有记载病人用酒精来减轻疼痛和进行酒精麻醉。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乙醇可直接激活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作用。

第二,新模式

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条件,麻沸粉也不例外。在华佗生活的时代(东汉末年,约公元141-208),解剖学、外科学、中医学等。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麻醉药品处方的条件基本具备。

(1)解剖条件

东汉以前,中国的解剖学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心”字的形状与实心心脏的形状非常相似。早期的《灵枢·胃肠》对消化道各脏器的大小和形状有详细的描述:“唇至齿,长九分,口二寸半宽;后牙至会厌,三寸半深,大容五;舌头重十二,七英寸长,两英寸半宽;咽门重12盎司,一英寸半宽;到胃部,它有一英尺六英寸长...胃出入,长六尺四寸四分,循环三十二回。”该记录中食管与肠的长度之比(1∶36)与Spalteholz《人体解剖学》中的比值(1∶37)几乎相同。

晚于《黄帝内经》的《难经》,补充了人体五脏的形状和重量。《难经四十二难》记载:“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为七叶。”“心重十二两,内有七孔三毛。”“脾重二斤三两,宽三寸,长五寸,散膏半斤。”“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二耳,全八叶。”“肾有两个,重一斤一两。”这里对五脏重量和形状的描述,大致符合现代解剖学。

可见,华佗时代的古代医生对人体解剖有着深刻的认识,建立了我国较为完善的古代解剖学体系,为外科手术和麻醉方剂的发展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2)手术条件

外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西周李周记载的“择医”,相当于现代的外科医生,专门治疗疮、肿、外伤、骨折等外科疾病。关于战国时期的一本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痔”(内痔)的外科治疗方法,“杀狗,取其痰,刺入,直行,吹之,引之,徐以刀割其窝,闻黄芩而复之”。这种待遇”。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记载外科疾病17种。其中坏疽的治疗及预后在《灵枢痈》中有详细的描述:“发于足趾,名痈,状红黑,而死;不是红与黑,不是死。不死就是死。"这是使用外科截肢治疗坏疽的最早记录. "《史记·扁鹊臧宫列传》载:“听说古时候有个大夫叫鱼雨,治病不用汤和酒,用石头引,用毒药熨。看到一个病,因为五脏缺失,就要切肤舒筋,筋脉,挠脑,挠爪,洗胃,洗五脏,练精易形。“据记载,于青施行的手术即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有条理的,包括皮肤切开和肌肉松解(皮肤和肌肉剥离)、脉冲结扎(血管结扎)、爪幕开放(腹膜开放)等。这样一个有组织的操作过程,没有一定的经验是无法进行的。再加上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各种金刃刀伤不可避免,为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结合古籍中关于外科的相关记载和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分析,可以推断,外科在东汉以前就已经有了发展,外科的发展必然会促进麻醉处方的出现。

(3)制药条件

古代医家早就发现大麻、山药、东莨菪碱、附子等药物有明显的麻醉镇痛作用。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多种具有麻醉止痛作用的中药,如马洪的“食多使魔狂,久服神健”,王留星的“金疮止血,止痛刺;锥栗蜈蚣(即仙人)除风痹外,“主牙疼虫出,肌痹急;“它让人远足,该死,吃多了让人发疯”,“贼风痛在皮”。与华佗同时代的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五个以附子为主要成分,用于止痛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性疝气、脚气疼痛无法克服、烧心背痛等。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这些中药所含的成分具有麻醉作用。例如,东莨菪碱所含的东莨菪碱和阿托品是胆碱能受体阻滞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效果好;乌头中所含的乌头碱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外用可麻痹周围神经末梢,起到局部麻醉作用。这些药物的发现和使用为麻醉处方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总结

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对华佗时代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发现麻风散在东汉后期具备了一定的产生条件。以麻沸散为代表的麻醉方剂贯穿了中医发展史。比如唐代的林道人在《神仙疗法秘方》和《续断》中,用“正骨药”麻醉骨伤。宋代窦彩所著《扁鹊舒心》记载了全身麻醉药方“眠圣散”;曹无散是元代魏宜林创制的麻醉方剂,在《十一德消方》中用于骨折切开复位。古代医生在不断探索麻醉方剂的过程中,逐渐规范了麻醉方剂的使用。如窦彩在安眠生散的服用方法中强调“三钱对儿童仅一元”,区分成人与儿童的麻醉剂量;魏宜林还强调,患者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等具体情况,服用不同剂量的麻药。“如果你受了伤,骨肉疼痛,你就无法矫正。应该先打麻药,等不知道疼了再打。…………………………………………………………………………………………………………………………………………………………………………………………………………………………………………………………………………………………………………………………………………………………………………………………………………………………………………………………………………………………

中药麻醉在我国古代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麻醉不彻底、作用机制不完善等缺点,单纯中药麻醉已不能满足目前外科手术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将现代麻醉技术与古代麻醉技术相结合,以减少麻醉剂的用量和副作用。大量的古代麻醉药方,比如麻沸散,都是中医的瑰宝。只有考证和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才能对这些古方有正确的认识,并加以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