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代医书应该用什么字典?

《古代中医》是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职称考试、普通高校“3+2”五年制必修课。由于学生很少接触繁体字,对古汉语尤其是医学古汉语知之甚少。所以,当他们进入中专或大学学习《古代中医》这门课程时,起初是畏难情绪,学习热情不高。有些同学甚至认为我是来学医的,学不学古代医学文献都无所谓,却不知道学习古代医学文献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老师的指导,情况有了质的变化。大部分学生不仅喜欢这门课程,学习古代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从圣贤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淡泊名利中感受到人格魅力,成为学习的动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笔者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段宜山先生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指定教材和普通高校新世纪规划教材《古代中医》为基础,结合近几年来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和体会,撰写了本文,一为学习者,二为教学一线。

面对中医专业的学生,我会经常跟他们说,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它从来不是一个人创造的,而是经过几百代传承,几千年创新成为救死扶伤的国宝,以其独特的医疗功效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然而,这个宝藏的载体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载体就是医学古文。因此,中医学生学好古代医籍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古代医学文献呢?这是我们要谈的第一个问题。

1什么是古代医学文献?

古代医学文献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古代医学文献是指中国古代所有精选的医学、药学书籍。狭义的医学古文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医学古文课程。也是我在这里要重点讲的知识。这种狭义的医学古文是按字义划分的,有两层含义:“医”和“古文”这个“医”指的是中医,包括中医的历史和文化;“古文”是指古代的语言和文字。所以古代中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中医的语言;第二,古代中医的历史文化。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简而言之,古代医学典籍是研究祖国古代医学文献和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学科。

学习对象理解是必要的,但仅仅掌握一个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比如大纲的要求。教材的风格,突出重点等等。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才是有效的。所以,这就引出了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

2《古代中医》学习内容

古代医学文献作为中国医学技术和语言文化的载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传承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逐渐形成了基础深厚、理论独特、学科多样、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在段宜山教授主编的《古代中医》教材中,精选了名医传记、医书序言、医学解说、医案典型案例等,体现了古代中医文化的精髓,将古代哲学、医学、文学、史学、伦理学等医家学说、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理论融入正文,自成一家。

具体分析,在写作方式上,分为两部分(阅读选集);第二部分(基础知识,阅读指导自学教材);和附录。阅读文集第一部分有传记、序言、医学理论、医学原理等体裁40篇;第二部分的基础知识包括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现代翻译、古代文化常识等;附录由简繁字对照表和异体字排列表两部分组成。整本教材体例合理,容量适中,简单易学。但是,这毕竟是一本70多万字的大部头书,初学者一般很难学会。只有看到全貌,抓住肯,才能学到东西。如何既能理解教材的全貌,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这是我想重点说的第三个问题。

3如何掌握学习《古代中医》的要点和方法

医学古文,第一个字是“医”,第二个字是“古”,古文难懂,第三个字是“文”,繁体字难认。难!难!难!面对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掌握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关键点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实践,学习古代中医的要点和方法可以概括为:抓住一个重点;明确三个目的;注意五个方面。

3.1抓住一个重点,就是全面掌握古代中医关键词的含义。中国语言,无论古今,都是以文字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字数、词义、用词,那么学好古代医学文献就很难。所以学习古代医学文献,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下大力气掌握词义。如果胸中的字数是一爪的几分之一,就像从树上找一条鱼,很难达到目的。只有掌握了字数,比如韩信,才能在词义理解上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重点很明确,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这个重点呢?怎么才能掌握呢?下面要讨论的,其实是落实“掌握词义”这一重点的措施和方法。

3.2明确三个目的:阅读、理解、应用。教材主编段宜山教授曾明确指出:“增强医学古文阅读能力是学习医学古文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医学古文最标准的尺度,是检验医学古文阅读素养的标准[1]。”如何阅读理解?如何有效阅读理解?这里我介绍一种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课文效率的“三合一”方法。

3.2.1点、面、线与“点”结合,就是字、词、意。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和掌握一些关键词义。“脸”就是课本上的四十篇课文。这四十篇一定要根据其体裁的不同,大体把握,一定要明确传记、序、论文的区别。“线”是指抓住从字、词、义到课文再到基础知识的脉络。这些东西理顺了,你看了就清楚了。

3.2.2阅读、记忆、练习相结合要想理解课文,必须认真阅读,阅读必须靠记忆来强化,记忆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来提炼和加深,直到理解为止。比如正文开头的《扁鹊传》,扁鹊在给董安瑜治了赵简子的病后回信,说血也治了。“治愈”这个词有很多解释,在这里是“正常”的意思。此外,在不同的地方,还表示“整理、研究、固化”,其本义是“治水”。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和练习来完成。因此,认真阅读,加强记忆,深化实践,是学习古代医学文献的有力措施。

3.2.3思维与思考的结合就是思考;“比”是比较;“创造”就是创新思维。强调阅读和记忆,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而是让你学会思考、比较和创新。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明明白白。比如去年的《古代中医》全国自考试卷第一题,对于“卫”字,要求在“声、颈、额、面”单项选择中有一个正确答案。因为平时很少用,所以这个词很难选对。但如果你善于思考,善于比较,善于创造性思维,这并不难。首先要认为这个字是形声字,“页”是它的象形字。“页”的本义是头,所有取页义的词都和头有关。所以它的字是和“身长面宽”联系在一起的。相比较而言,“广”字不能修饰选项中的其他三项。说“声音宽,脖子宽”没有意义,“脸宽”会让人哭笑不得。正确的意思一定是“金额”。又如《郭玉守虞书》一文中的“气”字。虽然是同一个文本,但意思却大不相同。有的有代词“他”的意思,有的有副词“大概”的意思。还有人把“气”当作“气”的意思。这就需要你区分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你需要学会全面思考,仔细比较,创新思维,才能正确。

其实阅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激活阅读的兴趣,从而更多地了解医源,做到勤于阅读。但仅仅是阅读和理解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应用。如何申请?作为一名医学生,随着专业课的深入,我们可以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中,逐步广泛地学习课本之外的一些医学书籍和医案。能够阅读,翻译,指导专业,服务临床,是一个很好的应用。最好能接触一些古籍和原著。只要长期练习,专业应用能力会与日俱增。

3.3注重五个内容,要求学生注重古代中医的五个方面:汉字、注释、语法、现代翻译、人文精神。

3.3.1汉字据说仓颉创造汉字的时候,天下小米,鬼神哭。所谓惊天动地,泣鬼神。可见我们的祖先对汉字外形的推崇。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意义、异同、是非,是学习和理解古代医籍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只有全面了解古代医籍中的各种汉字现象,才能正确解读文本,传承古代医籍文化。

3.3.2注释如果说认识汉字是学习医古文的基础,那么重视文字(或字书)中的字的注释就是学好医古文的基础。你不可掉以轻心。我这里说的是现代人(主要是教材编者)对文中关键词、人物、典故、文化现象的注释。我们可以称之为“现代解读”。这种“现代解释”不同于《课文基础知识》第四章的“注释”。那里所教的“注解”都是古代医书流传下来的,也叫“古注解”。当然,也需要了解本章提到的内容和方法。综上所述,重视古代老师和先贤对古代医籍的古代注释和现代诠释,会让我们读得有理有据,真正得道,获得真知。

3.3.3古代中医的语法现象在“意义”一章中有总结,但有必要单独提及,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其实这部分内容也很好理解,就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要理解语法和词义的关系。有四种情况:名词做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役用法;定罪用法。二是理解语法和句子的关系。有三种情况:介词宾语;定语后置;谓语介词这些古代医籍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和规律,如果我们理解正确,就能正确理解古代医籍中的语法。

3.3.4从今天开始翻译就是翻译,也是把古语翻译成今天的语言。我觉得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只需要了解现代翻译的标准、类型和方法就可以了。今天要做到准确翻译,前提还是阅读理解。深入阅读,理解透彻,再正确。

我还想给你介绍一本书——《冤狱集》,是宋词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