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有一个最初的意思,所以端午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是正午的月份,所以端午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全世界庆祝的节日。全中国的人似乎都在吃粽子。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总有一些独特的习俗与我们不同,天津也不例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天津端午节习俗之一:额头涂雄黄?

端午节,天津人把雄黄放在额头上辟邪避害。古人认为雄黄“能杀诸毒,避诸恶,治诸毒,人仰之,入山虎狼蹲伏,入川水避诸毒。”因为孩子喝雄黄酒不方便,端午节时,人们就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手脚上,额头上画个王。一个借雄黄驱毒,一个借老虎(“王”长得像老虎的额头,老虎是百兽之王,因为它代替了老虎)镇邪。

额头放雄黄,表示孩子健康平安;为孩子消除灾难和瘟疫象征着幸福和吉祥。山西河曲县志记载:“端午饮雄黄酒,涂于小儿额、手、足,可治病延年。”

?天津端午节习俗之二:吃五毒糕?

老天津味曾经有个端午节的习俗,就是马上吃毒饼,天津人也吃毒饼。毒饼是专门为端午节做的圆饼,其实是玫瑰花饼。将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画印在小饼上或用模具做成毒药的形状,曾是天津人常见的礼物。

相传为厌胜之作,由元末第四十二代石天的手笔所改。吃它可以辟邪避疫,但早在中文有记载之前,外国传教士就已经观察到了类似天津武都饼的风俗饮食体系。中秋节是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中午。这种在五月五日避邪避疫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可吞的恶心符号是石天的秘法,在宋代被称为书界。自宋代以来,书世界的天象符号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传播,并演变为清末天津端午五毒饼的习俗。

?天津端午第三俗:戴香包?

端午节又叫“浴兰节”,佩戴香囊也是天津人的端午节习俗之一。将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制成粉末,装入专用布袋中,佩戴在胸、腰、脐上,具有芳香、驱虫、防瘟、防病的作用。也可以挂在车里或者家里。我国自古就有“穿香草包不怕五虫”的说法。

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其实是用来装饰内头的。三国魏国的范钦在《定情》中写过一句诗:“何必敲门,香囊在肘后。”唐朝同昌公主的台阶上装饰着五色香囊,每次出行都是香飘四溢。由于外来香料多来自外国贡品,朝廷也以香囊为礼。戴香包的习俗在民间也很流行。“刘桦角李斗当新,今日谁的酒不樽。我可以笑傲江湖止住风,却跟着蒿叶到了珍珠门。”这首古诗描述了当时人们庆祝端午节的习俗。

?天津端午第四俗:穿虎拉?

天津人口中的“老虎塔拉”是端午节的民间装饰品,是用手工织物制成的挂件,如老虎、粽子、扫帚、葫芦等。这是用丝线制成的。该织物产品采用五色丝线缝制而成,并填充有菖蒲、艾叶、刘桦、大蒜等草本植物,在夏季可起到驱虫避疫的作用。

在过去,每到端午节,家里的妇女都会将自己亲手缝制的“老虎领带”挂在孩子的衣领背面,以此来驱邪,保一生平安。现在能做“老虎拉”的人少了,只有几个老人能做,比如我三姨。自从有了宝宝,每年三姨都会新手给孩子做一个“老虎拉”,那是一个幸福吉祥的画面。

?天津端午节第五俗:插艾草?

在天津传统的端午节民俗中,有很多避邪的东西,艾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天津人称之为艾蒿。艾蒿有香味,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谓门挂菖蒲,就是把菖蒲和艾条插在门楣上或挂在厅堂里。

端午节,各种能驱邪祛病的花草,早就布置好了。人们把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如门上挂艾草,《荆楚纪年》:“采艾草如人挂门上以毒气。”这是因为艾蒿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还可以用来治病、艾灸穴位、驱虫。五月的艾叶含艾叶油最多(此时正处于温生长旺盛期),所以效果最好,人们争相采摘艾叶。家里经常挂几株艾草。由于其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辟邪、防蚊、辟邪。

端午节作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过去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节日。通过开展各种习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节日,让孩子们在每年的端午节重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