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可以用多少克?

细辛用量不能超过钱的谬论什么时候才能被制止?

作者:崇尚经典

最近家里人咳嗽。回到家,我给附近的药店开了一剂小青龙汤。我先去了一家连锁药店。不知道接单的店员看了看处方,讽刺道:“细辛15克?”我们不配(药)!“我去了其他几家药店,有的问是内服的还是外用的。一听是内服药,马上说:“15克细辛会死人的!不配!不配!“结果他们谁也不敢配。

难怪“细辛用量不比钱多”,这是我们读书的时候教的。无论是学医的还是学中医的,近几年的住院药师培训考试都反复强调这些“有毒”药物的用量。所以,所有的中医,除非有家世背景或者善用经方或者阅读了大量关于使用无毒副作用的细辛的文献,否则使用细辛严格遵守套路。

前几年和一个世代相传的北方老中医搞暧昧。他经常提到“升火”(扶阳)的概念,经常使用温药,如大麻、附子、肉桂(桂枝)、细辛、羌、都督、荆、防。这是我经历中第二个善用这些药物的中医(第一个是我父亲单。当时我任命了一个中医的哥哥做诊所的技术总监。这位兄弟一看到老医生的处方,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用一种怀疑的眼神对我说:“这位医生还好吗?”你看他细辛用10克,细辛一般不能超过3克!“好在之前看过《中医杂志》的报道,细辛的常用剂量是10到15克,有些病需要用到60克,而且没有毒副作用,效果更好。当时年纪小,好奇心重,又在病房工作,以为自己不怕危险,就和同事打了个招呼,拿了15克阿莎丽(完全是根,不像现在很多草药入药)一个小时后服用。我只觉得舌头有点刺痛,一种温暖的感觉,身体里也有点温暖的感觉。其他人一点也不觉得不舒服。从那以后,我经常开10克。刚开始经常被药房主任叫去求证,在药旁边签字。那时,我不知道如何使用经方。其实仲景益生的方子现在的用量是三两,一种药的用量是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克)。至于有些研究,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3克,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是绝对错误的。

至于细辛的用量,根据目前的资料,最早见于宋代。6?1陈诚《本草勿言》“细辛若单用,不能用半文以上,谓之窒息,通不过者死”。一便士相当于1.5到2克,半便士不超过1克;后来在李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广为流传,其中引用了“本草勿言”,说:细辛,若单用,花不了太多钱。如果太多,你会窒息而死。他把一个半钱描述成一块钱,似乎比《别说》里的要大(古代的一块钱相当于今天的3克左右)。但由于《本草纲目》影响较大,后世医家传词有误,没有明确“若单用”,无论汤剂散剂还是复方,直到现在都说“不花钱”。

那么细辛有毒吗,宋?6?1陈诚的说法可信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主要含挥发油,油中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酚(约50%)、黄樟素(10%)和榄香烯,毒性成分为黄樟素。细辛挥发油对青蛙、小鼠、家兔等有兴奋作用。一开始是,然后就瘫痪了,逐渐减少自主运动和呼吸运动,同时消失,最后死于呼吸麻痹。心跳前呼吸停止,对心肌和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家兔酒精浸出液能拮抗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23.75毫克和7.78毫克/10克。细辛醇提取物的毒性大于水煎液。所以符合“人多窒息,通不过者死”。

那么为什么临床上用大剂量的汤剂就可以了呢?原来,阿莎丽经高温煎煮30分钟后,挥发油中的黄樟素只有原药材的2%。所以,如果散剂用1 g有效,煎服30分钟后汤剂用50 g有效。如果不花太多钱,连挠靴子的效果都没有。此外,细辛的品种与传统品种有很大的差异。传统品种应该是中国细辛,类似的有北细辛(辽东细辛)和汉城细辛,都是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宗药用细辛。现在有些地方用细辛(正品之外的其他细辛)代替正品细辛,效果就更打折扣了。实验表明,道地细辛中甲基丁香酚和黄樟油素的含量远高于非道地细辛,三种道地细辛中甲基丁香酚的含量为:汉城细辛>:阿莎丽细辛>华细辛,黄樟油素的含量为:华细辛>:阿莎丽细辛>汉城细辛。还有不同的药用部位。传统细辛从根入药,现在从全草入药,挥发油含量依次为根、全草、叶。收获的季节也不同。传统上在农历初二初八收获,此时活性成分最高。但现在受利益驱动,不需要分时间,其有效成分很不稳定。

所以细辛的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最后遵循“不花钱”的原则(不管是单用还是合用)是对的,那么用在汤剂中就一定不能这样,否则就没用了,所以也难怪中医无效,没用。但是这些谬论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