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虚寒证的穴位 2 治疗虚寒证的方剂 3 治疗虚寒证的中成药 4 虚寒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xū hán zhèng

2 英文参考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虚寒证为证候名[1]。又称阳虚证[2]。指阳气虚弱所致的证候[1]。即阳气不足,失去温煦推动, 以畏寒肢冷,尿清便溏,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2]。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二。症见面?少华,食欲不振,得热则舒,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沉迟缓弱等[1]。治宜温补为主[1]。选用理中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1]。

参见虚证、寒证:

虚证为八纲之一[3]。指人体精气不足而出现的虚弱证候[3]。与实证相对而言[3]。《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常见精神萎靡,面色?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3]。治宜补益滋养为主[3]。虚证主要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之分[3]。

寒证为八纲之一[4]。指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寒性证候[4]。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2]。《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寒。”《医学心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