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碱,痛风的经典抗炎镇痛药物
秋水仙碱又名秋水仙碱,原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碱中提取的生物碱,故名。中国的秋水仙碱大多是从百合科植物山慈菇漓江的鳞茎中提取的。
秋水仙碱在痛风的治疗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急性痛风患者的治疗上。所以很多痛风患者应该对这种药物非常熟悉。痛风关节肿了,马上吃一片秋水仙碱可能已经成了习惯。
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机制是利用其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粘附和吞噬,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控制关节的局部疼痛、肿胀和炎症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秋水仙碱只有抗炎镇痛作用,不影响尿酸盐的形成、溶解和排泄,因此没有降低血清尿酸的作用。
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美洛昔康、洛索洛芬、双氯芬酸钠等。)是治疗急性痛风的一线药物。当有禁忌症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短期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
如果单药治疗效果不好,可以选择上述药物的联合用药,如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会增加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要慎重。必要时应选择高选择性的环氧合酶-2抑制剂,如依托考昔、塞来考昔、美洛昔康等。这些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的影响很小。
秋水仙碱为什么要小剂量使用?这是因为秋水仙碱的治疗窗口很窄,其治疗剂量与中毒非常接近。轻度中毒反应者可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周围神经病变。秋水仙碱的毒性反应主要与其剂量过大有关。现有研究表明,低剂量秋水仙碱和高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的有效性没有差异。因此,现在国内外的指南都建议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可以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治指南(2019)》推荐痛风急性发作时,秋水仙碱首剂1mg,1h后加0.5mg,12h后改为0.5mg qd或bid。发病后12h内尽早使用,超过36小时疗效会明显下降。为预防痛风发作,建议小剂量(0.5~1.0mg/d)秋水仙碱至少3~6个月。
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的良药,可使90%以上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在12小时内开始消退,24~48小时内消失。但秋水仙碱常见的副作用有腹泻、腹痛、恶心等。如果腹泻严重,就要停用。有患者说吃了秋水仙碱后开始拉肚子,然后就想到了厕所里的生活。
秋水仙碱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可能与药物相互作用有关。秋水仙碱是CYP3A4和P-糖蛋白的底物,当CYP3A4或P-糖蛋白抑制剂存在时,血中秋水仙碱的浓度会升高。因此,正在使用P-糖蛋白或强效CYP3A4抑制剂(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环孢素、地尔硫卓等)的患者。)和经CYP3A4代谢的药物(如辛伐他汀等降脂药物)应慎用秋水仙碱或减少剂量。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调整秋水仙碱的剂量。推荐的最大剂量见表1。
秋水仙碱的应用也要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体重、年龄、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调整,密切观察,谨防秋水仙碱中毒。
除了治疗痛风,秋水仙碱还有许多临床应用,如家族性地中海热。家族性地中海热(FM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发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反复发热和腹膜炎为特征,少数病例表现为胸膜炎、关节炎、皮损和心包炎。秋水仙碱是唯一用于治疗家族性地中海热的药物。可终身使用,可预防和减少复发,预防肾淀粉样变。
在皮肤科,对丘疹性皮肤病、皮肤血管炎、免疫性大疱病、过敏性皮肤病、内分泌、代谢、营养性皮肤病均有较好疗效。
心血管系统,2015ESC推荐其作为心包疾病的一线治疗;2014AHA/ACC/HRS推荐其用于预防术后房颤(ⅱb级)。
此外,对原发性肝纤维化、肺纤维化、肾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纤维化疾病有明显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其他包括抗肿瘤;用于白塞病、瘢痕疙瘩等。
秋水仙碱的药理作用复杂,虽然在临床上对许多疑难病症有一定疗效,但一些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表明,秋水仙碱可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复发、心脏骤停、中风或血管成形术)的风险。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炎症过程。推测秋水仙碱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机制在于抑制这一炎症过程。这些结果也证实了处理炎症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也点燃了人们在冠心病抗炎治疗领域的研究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只是在某些心血管风险的高危人群中,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可以带来心血管方面的益处,但不确定是否会惠及其他人群。
总之,秋水仙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高效抗痛风药物。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治疗剂量非常接近毒性剂量,但低剂量使用通常是安全的。当然,有些患者服用后会出现腹泻的不良反应。对于老年人、低体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服药后密切观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