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菊花
贡菊贡菊主产于安徽歙县,山区栽培。头状舌状花白色,中央管状花很少或没有。贡菊是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由徽商从浙江德清引进的。建国后,“德剧”逐渐失传。1982实地调查期间,已不再种植。在德清县(今余杭县)塘栖拜访60岁老人时,并没有看到当地种植茶菊。据1932罗《德清新县志》[2],“菊花,心绿,瓣白,味甘,时间长,下舍、雷店多种。”绿心与贡菊相似,但与现在的杭菊花的黄心(多管状花)明显不同。
据1981调查,“银菊”于20世纪50年代种植于歙县岔口,花绿色,花瓣淡绿色,叶片较贡菊大而厚,产地收购价高于通常的贡菊,但后来因花农归集体所有而失传。该品种可能保留了早期“德菊”的许多特征。
1981中的调查还发现,贡菊的产地广泛种植着一种“紫菊”。紫菊产量略高,生育期短,用作补充苗,但头部有绿褐色鳞片,色质差,收购价格低。据1997调查,产地菊花已全部淘汰,菊田是品种统一、质量稳定的“贡菊”。
杭菊杭菊种植了茶菊,“德菊”演变为“惠菊”(即贡菊)。清代浙江的茶菊花品种繁多。余杭良渚产的黄的是“高脚黄”、“紫梗缠绵”,白的是“千叶玉玲珑”。产于海宁的白种人也有“金井玉栏杆”[3]。后来主产区逐渐北移,在桐乡形成了中国最大的药用菊花基地。
从65438年到0982年,在海宁发现了三个品种的杭白菊:白菊(当地的原生种)、湖菊和白菊(又称“杭白菊”)。据说白菊是几年前才传入当地的。那时候,杭州和黄鞠还没有种植。1997期间,在杭白菊主产区桐乡市调查,杭白菊三个品种均有种植。虎踞,当地称为“软茎”,种植面积最大,被认为是最好的品质。白菊花,当地又叫“硬茎”、“小菊花”,种植也较多;白菊,当地称为“洋菊”,只是零星种植。据花农介绍,国外的菊花个头大,好摘,但质量差,不好卖,往往夹杂湖菊或小白菊。调查中发现,由于黄鞠黄鞠价格低于杭白菊,已不再种植,仅在田埂边缘留有少许幼苗,而在黄鞠未采集到标本。
关于杭白菊的由来,参考《杭白菊》[4]一文中云:“厦门出来的人,说花大而平,心大,气浊而甜,更坏。”这里的菊花的名称、花的特征、品质都与白菊一致。据调查,杭白菊在杭白菊产区虽然具有花大、产量高的优势,但产区一直被排除在外,可能是新引进的品种,可能与曹引进的夏白菊关系密切。
楚剧楚剧起源于滁州和定远。解放初,主产区迁至全椒县马场地区。50年代初菊的品种是“老初菊”,其特点是株形散,花头大,舌状花稀疏,花少,产量低,亩产只有15 ~ 25公斤。20世纪60年代,取而代之的是育成的“新褚举”。上世纪60年代,褚菊的主产地是全椒县,所以又叫“全菊”。菊花植株直立,花头略小,舌状花密集,花多,亩产可达70 ~ 80公斤。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老褚在褚主产区全椒就再也看不到了。1981,去滁县、全椒调研,走访老产区,却找不到老滁州的踪迹。
20世纪70年代,楚菊花品种退化,退化植株茎、花变紫,舌状花减少,品质和产量明显下降,尤其是连作区。退化品种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被淘汰。经过两次产地深入调查(1997和1998),现在的楚菊花色泽纯白,品种简单,商品质量稳定。
博菊博菊是产区种植的主要品种,特点是头小,舌状花多,管状花少,花序有鳞片。此外,产地还有各种各样的大花,当地称之为“达玛亚”或“臭花”。其特征是头大,花序中有许多管状花和鳞片。这个品种一直被认为是劣质的,药厂和药商都不买。近几年在亳州药材市场经常见到,但价格极低。
关于杭白菊的品质,古今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如《百草镜》[3]中说:“洋甘菊为茶菊,浙江、江西之佳品,小而香,亳州无,白而微臭。”《本草正义》[5]菊花条也说:“杭州产小白花,则气味醇香,幽静...如果大白花是古博产的,气味很浓。”现代广泛种植的菊花,个头小,气味芳香,被认为是药用菊花中品质最好的[6,7]。不同的品质可能是不同时期培育的不同品种。早期是“大马牙”品种,略有异味,气味刺鼻。近年来,它是一种气味芳香、花朵小巧的“博菊”。
河南怀菊的药用菊花可能是栽培时间最长的,早期的登州黄和登州白可能是药用菊花后期所选品种的祖先。怀菊是四大怀药之一,久负盛名。从1997我们去了菊花原产地武陟县,了解到菊花有二年生品种,其中一种叫“小菊花”,花序小,颜色白,管状花少。认为其品质优良,行为与菊花相同,在1998中观察到其与菊花同地栽培也得到证实。另一个品种是“大怀菊”,花序大,中心管状花多,舌形花先黄后白。它不同于其他品种,是1个独立品种。
1.6吉菊吉菊主产于山东省嘉祥县。65438-0997年,我们到产地调查,采集样品,引进菊花苗进行栽培观察,形态特征与“博菊”相同。据当地药厂介绍,嘉祥的菊花是清代从亳州引进的。
1.7杞菊杞菊主产于河北安国。1989和1997两次采集药材样品。通过观察,与“博举”一致。
1.8川菊川菊主要产于四川中江,近年已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