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中医治疗类风湿的秘诀。

第一,必须区分寒证和热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的变化是寒热。一般来说,早期和急性期多为湿热,后期多为虚寒。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症状、面色、局部肤色、体温、舌苔、脉象来判断病因,分清寒热。如果是实热证,就要“以寒治热”,选择一组散寒祛风湿药配少量辛温之品来治疗。如果是寒湿证,就要“清热散寒”,选用温散寒的药物,与活血利湿结合起来治疗疾病。但临床上往往是这样,寒湿停滞久了,就成了湿热,湿热型的热消了,寒湿依然存在。我们应该遵循仲景提倡的治疗原则:“看脉象,知其病,以病治之。”

第二,经验证据和虚假证据应该审查清楚。

风寒、湿热、痰浊、血瘀均可导致本病。病邪不通经络,气血不通,所以有很多证候。早期表现为晨僵、关节痛、肿胀、发热、恶寒、全身悲伤等一系列经验性症状。晚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病因是气血失调,肝肾亏虚,所以治疗要结合进补。发病初期还应注意补益肝肾,在大量方药中中加入熟地黄、桑寄生、续断等药物,以祛邪。若肿痛已消,宜调气血,补肝肾,方能治本。如果专治散,往往能看到一时之效而正气更害,病情很快就会复发。

三、经方在类风湿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桂枝芍药

应用广泛,含义深刻,疗效显著。多年来,许多医生用此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赵锡武说:“在现代,所谓的风湿性关节炎,大多是无法治愈的。这些年来,我用桂枝芍药牧之汤治好了很多人。”我用桂枝芍药牧之汤多年,用的时候经常加青藤碱、黄芪、牛膝、鸡血藤、当归。加味桂枝芍药牧之汤在抗炎、镇痛、消肿方面优势明显,疗效明显提高,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四、虫类药物对类风湿病的治疗作用

清代名医叶最早将虫类药物用于治疗顽痹。他说:“风邪留在经脉,必是虫蚁寻挑。”在他的《医案临证指南》中对痹证的治疗发挥颇多,如热痹、湿热痹、顽痹、慢性痹等,使痹证的治疗向前推进,开辟了新的用药途径。

5.毒性药物是治疗类风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上有怪病,病因不明,疑难杂症,如类风湿病、癌症,有毒药可治,如川乌、草乌、马钱子、雷公藤。这些剧毒药物如果加工使用得当,确实可以治愈顽症,攻克疑难杂症。张仲景率先使用有毒药物治疗顽固性关节痛。《金匮要略》记载:“医案不可屈伸,疼痛以附子汤制之。”只要是寒湿引起的类风湿,这个方子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医生的指导下,大胆使用川乌、草乌、马钱子等毒性药物治疗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两点体会。

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析,精心选方,由以下两个方剂组成。经过十几年大量临床病例的实际观察,效果良好。下面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如果出现严重情况,请及时就医。

类风湿1处方

生麻黄6克,青藤碱12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防风12克,当归10克,桂枝12克,桑枝30克,路路通12克,制附子6.9克,甘草和白术5克。

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关节肿痛,属风寒湿型。如果疗效不好,加全蝎4克,蜈蚣2条,制川乌3克。

类风湿公式2

秦艽10g、豨莶草20g、忍冬藤20g、丹参10g、地龙10g、防己10g、防风12g、桂枝6g、川牛膝10g。

此方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若属风湿热证,疗效更佳。如果疗效不好,可以加僵蚕10g等。,但最好根据具体情况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