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药研究:薄荷

一、本草概述:

《新修本草》:“主贼有伤寒,多汗,口臭,腹胀。”

《用药法》:“清头风,除风热。”

《本草纲目》:“疏风清热,清头目,头风头痛,失音痰咳,眼耳咽喉口腔牙齿之疾,皮肤成瘾,瘰疬疥疮。”

《本草求真》:“气味辛凉,功专于肝肺,故书中含辛发散,但适用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辛能通络,但以痰、痰在心为治;凉能清热,但在咽喉、口腔、牙齿、眼耳、成瘾、生疮疥疮,温骨蒸血,妙不可言。

《本草纲目》:“辛能散,凉能清利,专治祛风热,故头痛头风、眼咽喉口病、惊风疖子为主药。”

《新本草纲目》:“薄荷不是特别善于祛风,而是特别善于解郁。用香附解郁,不要用薄荷解郁。

李仲子:味辛,性微寒,无毒,入肺经。主中风失音,下胀气,除头风,通关节,破血止痢,凉风消肿,引药入营卫,能出毒汗,清头六阳,消各种热之风邪。

薄荷有走表之功,宜在太阴之部,亦专治各种笔画。而血痢之证,是因为郁结,现在要平气,郁结却是自释。

叶:温度辛辣,无毒。主贼是风汗,伤寒,口臭,腹胀,霍乱,不用呆在家里吃饭,上火。煮汁衣服也可以生吃。

薄荷的温度,春季上升,入足厥阴肝经;辛,无毒,得西方之金味,入太阴肺经。气味上升,阳气也。

伤寒分五型,即中风、伤寒、湿热、发热、热病,伤寒之贼中风,风伤身,闻之以刺鼻温至汗为宜。心满腹胀,邪气必从肝出。薄荷入肝,可温辛,然后邪气消,饱胀平。

太阴不治,则挥霍,扰之;薄荷润肺,肺调气,霍乱却愈演愈烈。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故食不消;薄荷进入干辛粉,过夜后就消失了。肺主气,薄荷辛润肺,润肺则降,故能降气。闻起来很香,所以可以生吃。

黄元御:味辛,气凉,入太阴肺经。发表退热,擅长泻皮毛,治感冒头痛,瘰疬疥疮,瘾痒。滴鼻滴剂来停止昏厥,并应用它们来消除疼痛。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要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有薄荷脑、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酮、柠檬烯等。中国药典规定挥发油含量不得低于0.80%,饮片含量不得低于0.40%。

2.功能:本品具有发汗、解热、镇痛、镇咳、祛痰、镇静、解痉、抗病原体、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利胆、排石等作用,并能促进透皮吸收,防止早孕、着床和精子形成。

3.药理:外敷于皮肤,可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产生冷觉,具有抗炎、止痒、镇痛作用,反向引起深层组织血管的变化,起到抗炎、镇痛、止痒的作用;对革兰氏耐药和革兰氏阴性球菌、杆菌及多种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呼吸道炎症有治疗作用,呼吸道炎症可能是通过促进分泌,清除附着在粘膜上的粘液而引起的。对于心血管疾病,它可以麻痹心脏,扩张血管。促进透皮吸收,可用于抗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