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经济发展

2009年,面对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县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工业兴县、对外开放”的总体定位和“一个中心、两轴”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省里批复我县灾后重建项目1329个,总投资1796亿元。按照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坚持民生优先、发展第一的原则,精心组织,全力推进。

完善机制,有序重建。完善组织领导、项目管理、监督督导机制,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强化考核。通过建立“三本两图两表”的管理模式,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统筹规划,科学重建。编制了1.3万多个基础项目,建立了覆盖全县的项目库。修订县城总体规划,编制乡镇建设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灾后重建。改造工程实行统分结合,分级负责,试点示范,分步推进。注重项目统筹和资源整合,提高项目和资金效率。

主动服务,高效重建。狠抓建材保障、市场监管,加强规划、选址和技术服务,创造城乡住房重建干部对口联系、电子台账管理的“中江经验”。在重建项目推进上,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办理时间,加强环节管理,主动服务,加快了灾后重建步伐。

严格监管,阳光重建。制定并严格执行重建项目成本控制、资金管理、工程变更、竞争性谈判、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十余项管理制度,监察、财政、审计部门全程监督,做到“速度不跑偏”。

截至2009年底,已开工重建项目1207个,开工率90.8%,其中竣工899个,竣工率67.6%。城乡住房重建卓有成效,农村住房重建完成42044户,完成率99.9%;完成1294户城镇住房重建,完成率88%。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扎实推进,256个教育项目中254个开工,其中182个竣工;53个保健项目中的49个已经启动,其中46个已经完成;文化、广电、政法、基层政权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深入实施工业重建,119工业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其中竣工90个。基础设施重建进展顺利。完成了S106线中江县至双龙段、回龙至乐至界、S101线金堂中江界至中江界改造工程等一批交通改造工程。农业、水利、农机等灾后重建项目扎实推进。防灾减灾能力、生态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乐山市对口援建庆忌镇庆忌镇中学、乐山大道等援建项目已全部竣工。2009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5.5亿元,增长141%。三次产业增加值将分别为45.2亿元、58.5亿元、4654.38+08亿元,分别增长4.5%、23.5%和655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65,438+0.65,438+0: 40.2: 28.7。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增长212.5%;农民人均纯收入4937元,增加4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7元,增长14.4%。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经济指标。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高效率。优化产业区域和产业布局,打造载体,强化服务,努力加快重点优势产业发展。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1.8亿元,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3%。

重点行业和企业快速发展。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电子机械预计实现总产值56.9亿元,增长36.1%;主营业务收入55.8亿元,增长35.8%。20家市县重点优势企业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3.2亿元,增长30.3%;主营业务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365,438+0%。新增销售收入超3亿元企业2家,销售收入超2亿元企业4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0家。恒达照明公司“明升”牌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明升”牌灯杆、“熊健丰田”牌面粉、“凯丰”牌稻种被评为四川省第九届名牌产品。

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争创省级开发区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9年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乡镇特色产业社区规模以上企业107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1.3%;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2亿元,占全县的76.5%,增长54.7%。县域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54家,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9.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3%和45.3%。

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积极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全县20个技术创新项目完成投资2亿元。狠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冯春医药、熊健工业创建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恒大照明、惠今纺织等4家企业创建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规模以上企业集团发展壮大。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比2008年末增加18家。预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28654.38亿元,增长33%,增速居全市前列;主营业务收入84.5亿元,增长42.5%。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深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亿元,增长4.6%。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粮食总产量83.3万吨,增长65438±0.3%,再创历史新高,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总产油量为71,000吨。建成7个生猪养殖小区、5个生猪养殖村,预计全年生猪出栏1.644万头,增长2.8%;肉牛出栏8.2万头,增长5.6%;小型家畜31483000头,增长6.6%。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食用菌3.2亿袋(平方英尺)、中药材6.8万亩,获得“四川省优势特色农业丹参基地”称号,优质蚕桑、蔬菜、经济林木等产业稳步发展。全县转移劳动力46.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8.5亿元。农民专业组织发展壮大,新建农民专业组织20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2.8亿元在都江堰灌区实施节水改造、灌溉站建设、标准粮田建设、新村扶贫等12669个项目。新建机耕道45公里,补贴购置各类农业机械5489台套,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25%。成功创建“四川省绿化模范县”。

农村改革正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小规模集中试点取得成功。

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 *中央惠农补贴654.38+0.4亿元,增长654.38+04.1%。

第三产业充满活力。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充满活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建成三星级酒店1家,电影院1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新建农村商贸服务中心2个、农家店242家;“家电下乡”广泛开展,全年销售家电60925台(部);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全面完成。旅游、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社会消费全面上升,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5亿元,增长19.2%。

金融运行势头良好。积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为灾后重建和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支持。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43.8+057亿元,比年初增长28.6%;各项贷款余额43.3亿元,比年初增长34.5%。

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出口创汇1760万美元。

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大力培育税源,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全年财政总收入5.6亿元,增长27.8%。财政总支出50.6亿元,增长38.4%。加强债务管理,化解政府债务4721万元。全面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规范公务员补贴,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升级的有利时机,用好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政策,创新机制,提升服务。* * *引进项目126个,到位资金1.3.5亿元,增长15.4%。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从而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市区呈现出新的面貌。按照30万人口、一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目标,高起点、高标准修订了《县城总规》。投资2亿元,完成东一环、西二环一期、北塔南北干道、武城干道人行道改造、东一环小河大桥、城市道路改造等重点工程。污水处理厂、小东街安置房、西二环二期、铜山大桥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凯北、凯西居住区建设成片推进,南塔公园、玄武公园等公共休闲场所投入使用,城市景观亮点纷呈。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和聚集能力全面提升。

加快重点乡镇发展。通过政策和项目支持,仓山、庆忌、黄璐三个市级区域中心镇发展扎实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扩权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南华镇涌泉村、通济镇朱村河建设项目全面竣工,7个市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顺利推进。苍山镇湘潭村等21个村成功申报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片项目。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成桐乡水泥路105.2公里、通村公路257公里,农村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大力开展“七进”活动,切实解决“五乱”问题,狠抓村容村貌、交通线路、重点部位集中整治,完善“五大设施”,创建示范镇、街道、村社、院落,城乡环境明显改善。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新模式,努力构建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四是和谐中江建设成效显著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继光精神。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重点,广泛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国家粮食高产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实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2009年,高考本科人数突破2000人,中江中学成为全市唯一一所高考本科人数超过1000人的中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中江职业中专综合办学实力跃居全省第三位;进一步巩固“两个基本成果”,重视学前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协调各类教育发展。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有效应对甲型流感(H1N1)疫情。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传统体育项目在竞赛中获奖无数。广播剧《守望爱情》获四川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家》获第十届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短片奖。广播电视覆盖率和覆盖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工作取得新成绩。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外业工作。中江县志(1986—2006)更新工作进展顺利。

“八大民生工程”成功实施。“八大民生工程”* * *投入81万元。城镇新增就业2389人,下岗失业农民再就业603人,在职培训15000人。帮助扶持1845名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了3316次城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解决了6.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向12.1000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资助8410名贫困家庭高中生。城市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146元,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59元;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4159人,集中供养率42%。城镇居民医保覆盖7万人;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有1133000人,参合率为89.5%。完成220个减灾安居工程和700套农村贫困人口廉租房建设,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006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平方公里,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扎实推进。

“为民十件实事”全面完成。“为民办十件实事”* *投入654.38+0.36亿元。完成中光路连接线改造,改造小街小巷6.5公里,安装路灯150盏,铺设改造人行道5.8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建成20个乡镇垃圾填埋场,仓山水厂和黄璐水厂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资助55328名贫困人口、重度残疾人和农村五保户参加新农合,组织52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向残疾人赠送轮椅80辆。新建的校舍面积为25.4万平方米。南塔和北塔的维修工程已全部完成。妇幼保健院迁建和仓山中心卫生院改扩建进展顺利。天网工程完成二期建设,新建派出所23个。26个村的扶贫项目已全面完成。

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取得新成绩。全面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438±0.5‰。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中江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环保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积极推进搬迁和地质灾害防治,顺利实施“金土地”工程和第二次土地调查。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保险深入扩面,参加社会保险29.3万人,新增5.2万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维稳安全工作深入扎实。加强维稳基础工作,深化“平安河”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强化社会面管控,社会治安形势稳定。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接访、走访和化解积案涉法活动,认真落实立案领导责任制,依法及时处理涉稳涉灾信访等突出问题。全面落实移民后期帮扶政策,做好库区稳定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提高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