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生过哪些食品安全事件?
1,食品安全现状
1.1世界主要食品安全问题
牛海绵状脑病
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最早于1985在英国发现。截至目前,西欧(主要是英国)已有18万余例,涉及100多个国家。食用被疯牛病因子污染的食物的人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新型克雅氏病。发病后表现为进行性痴呆、记忆力减退、共济失调、震颤、精神错乱,最终死亡。目前全球已发现约100例患者,有科学家推测潜伏期患者约50万人。
O-157事件
自1996年6月日本多所小学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并发现罪魁祸首为“O-157”大肠杆菌后,从当年8月起日本共有9000多名患者。其中7人死亡,数百人住院。感染大肠杆菌“O-157”的患者常伴有剧烈腹痛、高热、血痢。严重病例会并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和脑炎,危及生命。由“O-157”引起的食物中毒不仅在日本发生,近年来在美国、欧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发生。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O-157”在美国每年可导致2万人患病,250至500人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目前亚洲流行的H5N1禽流感,最早于1997年在中国香港出现。2003年6月至2月,禽流感在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迅速蔓延。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鸟类传播给人类。人一旦感染禽流感,死亡率非常高,约占患者的72%。全球范围内,已有123人感染禽流感,63人死亡。2004年6月5日至10月,广西隆安发生了禽流感疫情。到2005年,中国发生了53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1.2,国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上海爆发甲肝疫情,31000市民感染甲肝。
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爆发EHEC O157: H7引起的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2万多人中毒。
2003年3月19日,辽宁省海城市部分小学生和教师饮用豆浆引起食物中毒,涉及小学生2556人(中毒人数达292人)。豆浆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活性豆粉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营养因子没有完全失活。
2004年4月,新闻媒体披露,安徽省阜阳市有13名婴儿因食用几乎没有营养的劣质奶粉而死亡,近200名婴儿严重营养不良。
2008年9月,人工添加三聚氰胺三鹿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结石的事件被媒体披露。短短一周内,各地报告临床确诊结石6244例,死亡3例。抽样发现,20%的个别批次的乳制品含有三聚氰胺。
1.3食品安全问题的后果
1.3.1影响国际贸易食品安全是国家间食品贸易的重要条件,也是贸易争端的重要原因。据悉,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出口食品因为食品污染、农药残留、添加剂不符合卫生要求而被查扣。
1.3.2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食品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安全是食品品牌的基础,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确保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永恒主题。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企业马上就会陷入困境,难以为继。
1.3.3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在任何社会的经济中,食品无疑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可以直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因大量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而导致生产力下降、经济效益下降、医疗费用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增加,最终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2.影响食品安全的公共卫生因素
2.1食物自带。一方面,自然界中一些动植物的天然成分是有毒有害物质,比如含有河豚毒素的河豚鱼,含有毒成分的毒蘑菇,一些含有神经毒素的贝类,一些含有大量硝酸盐的蔬菜。另一方面,由于畜禽的感染,其肉制品携带病原体,如感染绦虫病的牛肉、猪肉,感染华支睾吸虫病的鱼类,感染疯牛病和炭疽病的牛肉,感染禽流感病毒和沙门氏菌的鸡鸭。
2.2食品污染人们食用的各种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都可能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一般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三大类。食品的生物污染是由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引起的。据估计,世界上90%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是由20 ~ 30种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食品的化学污染来源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杀虫剂、除草剂、杀鼠剂的滥用,含有铅、镉、汞、砷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料”的污染,以及烘烤、烟熏、打蜡、高温烹调不当等产生的致癌物质。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是由于食品吸收或吸附了外来的放射性元素,以及意外的核泄漏或核试验造成的。
2.3一方面,在食品中添加人工添加剂,以改善食品的品质、色、香、味,以及保存和加工工艺的需要。添加剂种类多,数量多,存在滥用。另一方面,一些不法之徒为牟取暴利,恶意掺假,制造假货。而且添加错误,中毒误食,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2.4非法生产经营主要是中小城市、城镇、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的一些无证企业、个体摊贩、家庭作坊,具有规模小、隐蔽性强、分散、流动性强、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未经卫生许可往往逃避卫生监管。由于大部分生产条件简陋,难以满足食品生产经营的卫生要求,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
3.食品卫生管理
3.1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加强自身食品卫生管理,对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负责。要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加强对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①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卫生标准,组织实施企业内部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二)对本企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培训;③对食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管理、检查和检验,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2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和专用于食品的容器、包装材料及其他用具,必须按照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销售。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保证消费者的安全,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3.3产品名称、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或代号)、规格、配方或主要成分、保质期、食用或使用方法等。必须标注在产品的包装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上。食品的产品说明或者商品标识不得含有夸大或者虚假的宣传内容。食品包装标签必须清晰易辨。
3.4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及原料时,应当向供应商索取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产品检验合格证或者检验报告;采购保健食品、进口保健食品、辐照食品、新资源食品时,还应当取得卫生部相关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购买鲜(冻)肉时,应取得动物产品检疫证明,或查看胴体是否加盖有效验讫印章。购买进口鲜(冻)肉及其制品时,应当取得出入境动物产品检疫证明。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完善食品进货验收制度,确保专人严把进货验收关,在食品购销台账中详细登记产品名称、供销单位、购销数量、产品批次、保质期及相关凭证,相关凭证应当保存一年以上备查。相关证书不符合要求或证书与产品不符的产品不得采购入库。食品及其原料生产者或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根据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出具的食品检验合格或化验单均为有效文件。食品采购认证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堵塞不合格食品及其原料漏洞,保证供应质量、卫生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重要手段。
3.5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摊贩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前,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伪造、涂改、出借卫生许可证,不得超出许可范围从事生产经营。
3.6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或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者,不得参加直接接触进口食品的工作。
4.食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食品的一般卫生要求:食品应无毒无害,符合营养要求,并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1,无毒无害,就是食品要安全卫生。无毒无害是指不引起消费者的急性或慢性疾病,不构成对人体的危害,或者虽然食品中含有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但在正常食用情况下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可见,所谓无毒无害的食品是相对的,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必须在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度内。
2.食品要达到一定的营养要求,这是衡量食品卫生标准是否合格的标准。营养要求不仅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还包括这种食物的消化吸收率及其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3.食品应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特征,这是衡量食品是否变质的重要标志。感官性状包括颜色、气味、味道、组织状态下的弹性、干湿、顺滑、浑浊,由人的感觉器官来判断。
婴幼儿食品的卫生要求:婴幼儿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阶段,这类人的身心健康和茁壮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由于其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抗病能力较弱,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主辅食品,除符合食品的一般卫生要求外,还必须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特殊营养卫生标准。比如婴幼儿食品中不得添加香精、色素、糖精、味精等添加剂。在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有媒体将劣质奶粉称为“毒奶粉”,其实是不准确的。奶粉本身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但蛋白质含量不够,满足不了宝宝的生长发育需求。
食物中不能添加任何药物。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药物的现象很多,普通食品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东莞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色罐装饮料王老吉,含有中药夏枯草,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在北京被消费者告上法庭。
4、禁止生产经营食品:
(1)变质、油脂酸败、霉变、虫蛀、污秽、不洁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2)含有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三)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和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
(四)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生动物及其产品。
(6)容器包装不洁,严重破损或运输工具不洁,造成污染。
(7)掺杂、掺假或伪造,影响营养和卫生的。假冒知名品牌包装的行为属于工商局的管理范围。
(八)用非食品原料加工,添加非食品用化学品或者将非食品当食品处理的。比如利用皮革废料、毛发等非食品原料生产食用明胶、水解蛋白,再以这些为原料生产加工乳制品、儿童食品等食品。
(九)超过质量保证期的;保质期是指在标签规定的条件下,保持食品质量的最长期限。在此期间,食物完全适合出售。过了这段时间,虽然在一定时间内食品仍可食用,但禁止生产经营。
(10)因防病等特殊需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明确禁止销售的。比如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期间禁止卖凉菜。
(11)含有未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添加剂或者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允许量的。
(12)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项目。比如添加了药物、检验或检验不合格、未按规定取得合格证、无卫生许可证的人生产的食品。
5.食品生产经营中的特殊卫生要求。
1.对环境的卫生要求: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措施消除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规定的距离;应有相应的消毒、更衣、洗涤、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洗涤、污水排放和垃圾或废弃物存放设施。
2.企业规模卫生要求:应有与产品品种和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加工、处理、包装和贮存的车间或场所。
3.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的卫生要求:应合理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进口食品、原料和成品的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和不洁物质。
4.食品相关物品的卫生要求:餐具、饮具和直接盛放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炊具、用具使用后必须洗净、保持清洁;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储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和条件必须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直接入口的食品应采用小包装或采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
5.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卫生要求:应时刻保持个人卫生(如衣着整洁、定期修指甲、头发正常、经常洗澡等。);生产、销售食品时,必须洗手,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帽;销售直接进口食品时,必须使用销售工具。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多发期。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多,涉及面广,后果严重,已经到了让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商务部《中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当前市场上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但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法律法规缺失、检测和环保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消费者对任何一种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都低于50%。一个接一个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打击人们对食品的信心...中国的食物怎么了?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本文将持续更新2009年年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大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多美滋婴儿奶粉问题
起因:浙江多个省份的63名婴儿在饮用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症状。
进展: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部署,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始对2009年9月11日之前生产的多美滋奶粉进行质量安全调查。
结果:最终确认只是虚惊一场,相关部门核实奶粉不存在质量问题。
问:那这63个婴儿为什么会得肾结石?
二、蒙牛特仑苏OMP牛奶
起因:蒙牛特仑苏OMP牛奶是由于添加了未知安全物质OMP而在牛奶中发现的微量天然活性牛奶蛋白,由蒙牛和某机构于2006年共同研发。蒙牛声称,这种OMP蛋白对提高人体骨密度、促进骨合成代谢有独特的机制和作用。然而,OMP的安全在中国还没有明确界定。
进展:2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就蒙牛奶制品添加OMP一事作出正式回应,称:“目前,国家正在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蒙牛特仑苏牛奶中OMP的安全性。研究结果将以适当的方式公布。”
结果: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等六个国家部委认定饮用特仑苏OMP牛奶对健康无害。
反思:对于食品行业来说,为什么企业可以随意在产品中添加未经检验的添加剂?
三、韩国好丽友食品和海泰饮料
起因:好丽友食品、海泰饮料等6家韩国厂商生产的食品饮料,因使用可能含有三聚氰胺的西班牙食品添加剂,被责令召回。
进展:好丽友食品相关人士介绍,中国北方市场的产品全部由河北廊坊生产基地生产,而上海等南方市场的产品全部由上海青浦生产基地生产。国内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完全独立于韩国总部。大部分使用国产原料,奶粉全部从法国和新西兰进口,食品添加剂也从法国和日本进口,但从没用过西班牙的食品添加剂。
结果:还好我们国内的好丽友食品都是中国生产的,没有检出三聚氰胺。
反思:加强进口食品安全检查不能完全相信“全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