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麻醉的穴位配伍原理是什么?
远近配穴法是近取穴和远取穴结合使用的一种配穴方法,临床医生常用。这种配穴法的使用是基于穴位的局部和远端作用。配穴的原则是根据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取穴,或者根据辨证取穴。其实远近配穴法包括近取穴、远取穴、辨证取穴三个部分。只有将三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种配穴方法,局部取穴多位于头、胸、腹、背躯干部,远程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内经》标本兼根结理论的具体应用。如《灵枢》对“大肠胀气”的治疗,表现为气上冲胸而气喘,取穴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等。气海穴是理气消胀的重要穴位,是局部选穴;上巨虚为大肠下关节点,足三里为胃下关节点,两者均属足阳明经,沿经络选在远端。这种配穴方法在后来的方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治头痛,取劲旺;用亮眼、集成谷、强光治疗眼疾;治牙龈肿痛,取颊车,收谷,哭脚等。,都是局部穴位和远端穴位相互配合的有效方剂。
2.前后匹配点。
前后配穴法是指胸腹部,背部是指腰背部,即选择前后配穴形成方剂的配穴法。《灵管叔珍》中提到的“连针”法和鱼目配穴法都属于此法。脏腑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前后配穴来治疗。临床上通常采用俞募配穴法,即胸腹部的募募配穴与腰背部的俞配穴。鱼目配穴法的基本原则是“阴从阳出,阳从阴出”。因此,在临床应用中,不一定局限于俞、目,其他穴位也可。如胃痛,从背部取胃仓,从腹部取梁门。
3.外部和内部的匹配点
表里配穴法是根据脏腑经络阴阳的表里关系,即阴经病变,表里阳经可同时取穴;对于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表的阴经取穴。如阳明胃经可发现寒邪,经络之气可反,表现为嗳气、胸闷。太白为太阴,足三里为阳明,根据脏腑经络表里关系选取。这种配穴方法可用于原络脉中的配穴,也可用于常见病。
4.匹配上下点
上下配穴法是指人体上、下两个穴位的应用。上指指上肢,腰部以上;下方,指的是下肢和腰部以下。上下配穴法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比如胃痛,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咽喉肿痛,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取内室;直肠、子宫脱垂,服百会;头疼被逼取昆仑之类的。
5.同名配穴
左右配穴法是根据邪气引起的经络不同部位,以经络交叉的特点为基础,在《内经》“妙慈”原则下,进行配穴和组方的方法。可同时取左右两穴,或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既可以取穴,也可以取络,带病服用。比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左侧以阳陵泉、夏溪为痛点,右侧以阳陵泉、夏溪为痛点。而且由于经络的分布是对称的,所以临床上内脏疾病的取穴一般可以左右并用,以加强其协调性。例如,胃病取舒威和足三里两侧。
单独治疗和支持治疗
如前所述,在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脏腑器官功能障碍,慢性病的康复治疗等。,隐形针灸和穴位疗法可以单独使用,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应用隐形针灸治疗需要与其他治疗措施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单独隐形针灸治疗效果不理想时,配合隐形针灸食疗技术、隐形针灸水疗技术、隐形针灸气疗技术,可以收到理想的协同治疗效果。如果用隐形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结合隐形针灸食疗、隐形针灸水疗、隐形针灸气疗,减肥效果明显增强,比单一治疗或药物治疗更理想。对于一些复杂难治的器质性疾病,或者必须手术和药物治疗的疾病,需要手术和药物治疗的配合才能保证其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