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果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喜树果的功效与作用
西蜀国,名中医。
别名西果、张骞树、菱角、田字树、水桐树。
英文名FructusCamptothecae
来自珙桐科珙桐的果实。
大型落叶树,灰色树皮,树枝上有黄色乳白色皮孔。叶互生,卵圆形或椭圆形,长7-28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边缘具缘毛,顶部有稀疏毛,底部有沿脉毛,10-11对羽脉,叶柄。花单性,球形头状花序,花萼5齿,花瓣5,绿色,雄雄蕊10,不等长,有时存在退化子房,雌蕊子房下位,具1室,柱头2-3裂,花盘明显。果序球形,直径约5厘米,瘦果线形或披针形,长约2.5厘米,具翅,亮褐色。花期8月,结果期10 ~ 11。
产地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潮湿的地方。分布于西南、中南、江浙一带。有修养。
秋季采收加工,果实成熟后采收干燥。
药材呈针状,长2 ~ 2.5厘米,宽5 ~ 7毫米,顶端有尖尖的柱头残体,基部较窄,花盘上呈椭圆形凹坑,两侧有翅。表面棕至棕黑色,稍有光泽,有纵向皱纹,有时可见几个角和黑点。坚韧,不易折断,切面呈纤维状,内有1粒种子,晒干后收缩成细条。轻微的呼吸和苦味。
味道寒、苦、涩。入脾经、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抗癌,散结,破血化瘀。它属于活血化瘀类药物中的破血和血药。
内服临床应用:煎汤,用量3-9克,或研成粉末吞服,或制成注射剂或片剂。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如原发性肝癌、恶性肿瘤如胃癌、头颈腺源性皮肤癌、白血病、膀胱癌等。也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
抗肿瘤的药理研究;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抗孕;抑制疱疹病毒。过去,喜树碱大多是从根中提取的。近年来发现果实疗效最好,毒性低,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含量最高,采集方便,对植物无伤害。因此,目前购买更多的水果作为提取分离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的原料。目前喜树果提取物常被用于制作酒提取物注射液和水煎剂片剂,疗效与纯喜树碱相似,但副作用明显低于纯喜树碱。
化学成分包括喜树碱、羟基喜树碱、脱氧喜树碱、喜树碱、白桦脂酸和hiphilin。从喜树果实中还分离得到11-羟基喜树碱、10-甲氧基喜树碱、脱落酸、紫丁香苷和β-谷甾醇,其中11-羟基喜树碱和10-甲氧基喜树碱为新生物碱。喜树的根、茎、皮、叶和果实中都含有喜树碱,具有抗癌作用。
禁忌症不宜过量口服。
相关处方
①治疗胃癌、直肠癌、肝癌、膀胱癌:将喜树果实研末,每日1次,每次6克。(《辨证论治》)
②治疗白血病:喜树果30克,仙鹤草30克,鹿衔草30克,紫草30克,金银花30克,凤尾草30克,甘草9克。煎果汁代替茶。(“草药平行比”)
副作用首先出现不同程度的厌食、脱水、体重减轻、呕吐和腹泻。一些动物死于血性腹泻。尸检可见消化道上皮增生,坏死碎片堆积在扩大的腺窝内,覆盖上皮坏死和黏膜及黏膜下出血。最大耐受存活的犬在血象恢复期出现可逆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轻度暂时性单核细胞增多。剂量为最小致死量时,猴血红蛋白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升高,骨髓内细胞减少,犬发生坏死性胆囊炎。猴子的肾小管明显受损,少数出现肝脏局部坏死。10-羟基喜树碱对狗的毒性反应与喜树碱相似,但对肾脏毒性较小。羟基喜树碱可诱发中国仓鼠卵巢肿瘤细胞染色体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