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肠化生能彻底治愈吗?
这总的来说是一种可逆化生,刺激去除后可以改善!
仔细说,肠化生是指胃黏膜的上皮细胞被肠上皮细胞所取代,即胃黏膜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是胃黏膜的常见病变,可见于多种慢性胃病。肠化生细胞来源于胃固有腺颈部的未分化细胞,部分细胞为增殖中心,具有分化为胃和肠上皮细胞的潜能。正常情况下,它不断分化为胃上皮细胞,以补充老化和脱落的表面上皮;病理上可分化为肠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最近进一步研究发现,肠上皮化生的组织学起源主要在胃沟,微小肠上皮化生以胃沟为中心,可不同程度发展为小、大肠上皮化生。通过病理学研究,肠化生被归为一个系列。根据上皮化生功能,肠化生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化生。前者类似小肠粘膜的吸收细胞,边缘刷状,无粘液分泌,有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含有蔗糖酶、海藻糖酶、亮氨酸肽酶和碱性磷酸酶;而不完全肠上皮化的刷状边缘不明显,微绒毛不发达,胞质内有粘液分泌颗粒,内含蔗糖酶,但氨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低,无海藻糖酶。肠化生通过粘液组织化学染色可分为小肠化生(完全性肠化生)和结肠化生(不完全性肠化生)。小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良好,是一种常见的粘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57.8%),尤其是慢性胃炎。小肠化生随着炎症的发展而加重,因此认为小肠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的性质。而结肠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胃良性疾病中检出率很低(11.3%),但在肠型胃癌癌旁粘膜中检出率很高(88.2%),说明结肠化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一般结肠化生发生晚于小肠化生,且均位于较重的小肠化生灶。两种类型的化生可以并存,所以结肠化生可能是在肠化生逐渐加重的基础上发生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损伤的指标,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改变。据统计,65.5%的肠化生并发萎缩性胃炎,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萎缩面积的扩大,肠化生的比例也增加。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的分布基本相同,胃窦出现率最高,其次是胃窦移行位置。由于萎缩性胃炎并发肠化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这类患者,长期随访,定期复查,防止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