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总是出汗怎么办?
晚上睡觉出汗,中医叫盗汗。医学上把清醒时出汗称为“自汗”;睡眠时出汗称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证候名称,表现为入睡后异常出汗,醒后停止出汗。“偷”就是偷的意思。古代医生用贼天天晚上偷偷摸摸来形容这种病。每当人睡着的时候,或者只是闭上眼睛睡着的时候,汗就像小偷一样漏出来。有的患者一睡着就盗汗,有的睡到半夜,有的只是闭眼一会儿。出汗量差别很大。根据盗汗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三种。多数轻度盗汗患者在深睡时,或清晨5点或睡醒前1 ~ 2小时易出汗,出汗量少。只是在醒来时,感觉全身或身体某个部位有点汗,醒来后没有再排汗。一般不会伴有不舒服的感觉。多数中度盗汗患者入睡后很快就能汗出,甚至会使睡衣湿透。当他们醒来时,他们停止出汗。擦完身上的汗,再睡着就会不出汗了。在这种类型的盗汗中,患者经常会感到发热和出汗,有时在醒来后会感到口干和咽干。盗汗严重的患者容易出汗。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睛即将入睡时,夜间会有大量的汗液涌出,出汗后可以醒来,醒来后汗液可以瞬间收敛。睡着了还能再出汗。出汗量大,汗液往往有淡淡的咸味,或者同时夹杂着汗味和臭味。汗水甚至会把被褥打湿,除非一晚上换几次睡衣,否则睡不好。部分重症患者可使被褥潮湿,被褥薄或使用凉席时,汗水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类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烘烤感,情绪也易激惹。他们出汗后口渴,喜欢冷水。通常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骨红、头晕、消瘦、乏力、尿色暗、尿少、大便干燥。轻、中度盗汗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伤害,但盗汗严重的患者往往会长期加重病情,发展成“症状”,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何区分生理性盗汗和病理性盗汗?盗汗可分为生理性盗汗和病理性盗汗,尤其是儿童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非常高,有时会让家长非常紧张,所以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盗汗和病理性盗汗。(1)生理性盗汗:儿童期皮肤很嫩,含水分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如果孩子睡前活动过多,体内各器官功能代谢活跃,可增加机体产热。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较多,出汗较多,有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增强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和汗腺分泌,可导致孩子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是入睡前2小时内。另外,如果室内温度过高,或者被套过厚,或者使用电热毯时,都会导致睡眠时出汗。(2)病理性盗汗:有些孩子入睡后,多在半夜出汗,常因血钙低而引起。低钙容易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就像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在佝偻病患儿中尤为常见。但是,盗汗并不是佝偻病的独特表现。要根据患儿的喂养情况和户外活动情况综合分析,还要检查血钙、血磷和手腕x光片,以确定患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肺结核患儿盗汗表现为整夜出汗。此外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变化等症状。血沉、抗结核抗体、胸透等检查。,能经常发现异常。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详细检查颈部是否有淋巴结肿大,这对儿童结核病的诊断非常有价值。综上所述,凡是影响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的病因和疾病,都会引起儿童盗汗。作为家长,要对孩子进行仔细观察,综合分析后做出判断,不能盲目用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盗汗患者应该如何保养自己?中医认为“汗为心液”。如果盗汗长期坚持,心阴受损非常严重,应该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健。要点如下:(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2)饮食方面,要探索对自身病症和证候有利或有害的饮食忌口规律,进行最适合自身的饮食治疗和调理。在阴虚血热、阴虚火旺患者的情况下,应戒辛辣辛辣食物,不饮酒,多吃滋阴清热的新鲜蔬菜,使汗腺的分泌功能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牢固的恢复。(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调节居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比如阴虚血热的人,生活环境要稍微凉快一点。(4)患者的被褥、被褥、睡衣等。应勤脱勤洗或凉晒保持干燥,并应勤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5)盗汗严重、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要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意识和出汗情况,如有特殊变化要及时向医生汇报。自汗、盗汗、异常出汗或出汗闭合症状超出正常生理性出汗(即高温或高温作业、剧烈劳动或运动、衣着厚重、情绪激动时出汗较多、气温较低时出汗较少)称为异常出汗。根据出汗时间、出汗量、出汗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白天因劳动、日晒、衣服厚或发热而不自发出汗者,称为“自汗”;夜间入睡后不自觉出汗,醒来后停止,称为“盗汗”;畏寒肢冷出汗,称为“冷汗”;如果患者病情危重,大量出汗,如珍珠、油等,则称为“汗脱”,又称“汗脱”;发热出汗称为“热汗”;只在头部和前额出汗而不出汗,称为“额汗”;手掌和脚掌经常出汗,体内无汗,称为“手足多汗”;半身出汗,或左,或右,或上半身,或下半身,称为“半身出汗”;闭汗叫正常出汗但不出汗。汗出异常与阳气津液运行失常和未央寺汗孔开合有关。邪热内侵,阳亢,或阴虚内热,迫使津液外泄;或者卫阳不固,气虎不敛津液,可导致病理性多汗。反之,邪气发作,未央受阻,或未央虚弱,汗毛孔开合失调而关闭;或者阳虚弱蒸津液,可阻止津液外泄,引起病理性出汗。出汗异常的中西医常见病与发热基本一致。“热汗”可见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暑表证、暑气辨证、阳明经证、阳明腑证、热肺病、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肝胆湿热、疟疾疖肿、病毒内陷。“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也可见于气虚寒、气虚热、心气不足、脾虚、肺气虚、肾气不足等症状,且偏于阴虚证。自我治疗注意事项(1)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2)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己出汗的人要吃鸡鸭鱼肉鸡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宜吃鱼、甲鱼、乌龟、青蛙、猪肝、银耳、菠菜、白菜等。(4)毛衣不宜吃凉性瓜菜,少吃凉菜;盗汗者不宜吃辛辣食物,尽量少喝酒或不喝酒。(5)克制性交。(6)多喝水,保持体内正常的液体量。自我治疗1。自疗(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10 ml,每日3次。用于自汗。(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用于自汗。(3)六味地黄丸,每次8丸(6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4)大补阴丸,每次9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2.处方自疗(1)晒干的人参6克,用清水代替茶水浸泡,慢慢喝下去。用于自汗。(2)黄芪30克,白术65438±05克,防风65438±00克,五味子65438±00克,水煎,每日两次。用于自汗。(3)西洋参6克,以水代茶浸泡,慢饮。用于盗汗。(4)浮小麦30克,煎熟,水煎,每日两次。用于盗汗。3.饮食自疗(1)羊肉5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将羊肉洗净切块,加生姜、大枣煨汤,煮熟后吃肉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2)瘦猪肉50克,浮小麦30克,黑豆30克。瘦肉洗净,切块,加入浮小麦、黑豆,煮熟,吃肉吃豆喝汤,每天1剂。用于自汗。(3)粳米50克,黑木耳15克,冰糖10克,* * *同粥,每日1次。用来偷汗。(4)红枣(去皮)50克,浮小麦30克,水煎,吃枣喝汤,每日一剂。用来偷汗。(5)大蒜1头,瓜蒌1头,先将大蒜捣碎,再与瓜蒌同煎,每日1-2次。本方可治疗阴虚盗汗,滋阴清热。4.外治与自治(1)每天早晚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5-10分钟。用于自汗。(2)将郁金30克、五倍子9克研成细粉。取10克细粉,与适量蜂蜜混合制成两个药饼,分别贴在两个乳头上,用纱布覆盖并用胶带固定,每日1次。用于自汗。(3)取等量五倍子、煅龙骨粉,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上,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盗汗。(4)黄柏10g,研成细粉,用凉开水调成两个药饼,放在两乳头上,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盗汗。5.其他自我疗法每天拨打太极传1-2次。避免误诊自汗盗汗只是一种外在表现的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肺结核、风湿病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应重视原发病灶的治疗。除虚证外,自汗还可见于湿热中蒸、津液外漏者,并可伴有发热口渴、腹胀、纳差、大小便不畅、舌苔黄腻等。此时宜清热利湿,不宜进补,以免闭门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