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的膏方调理
冬季进补是中国的一种民俗,历史悠久。云:“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之所以如此。”古人认为冬三月是“元气潜伏,阳气藏于内”的季节,所以要讲究“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季是一年四季的保养和积蓄阶段。
事实证明,冬季进补不仅能调理身体,使肾精充沛,还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畏寒疲劳,为来年健康打好基础。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冬补,春打虎”。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流传着冬天吃膏方的习惯。
那么,肾病患者服用膏方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个
膏方适合人群。
稳定的患者
该软膏对多种肾脏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包括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膜性肾病、微小病变、系膜增生性肾炎等)。)、继发性肾脏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紫癜性肾病、狼疮性肾病、药物性肾损害、单纯性肾积水等。),中老年女性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肾穿刺未确诊的蛋白尿、血尿患者。
特别是对于难治性血尿、中老年患者难治性蛋白尿、中老年女性反复尿路感染,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但在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的急性期,慢性肾脏病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皮肤感染、痛风急性期、肾病综合征伴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等未控制的重症肾病患者,暂时不宜服用膏方,应待病情得到控制后再调理。
慢性病患者
中医有句话叫“久病入肾”。在原发性肾病早期,常见风热、湿热、血热等邪实证候。久而久之,脾肾亏虚、肾阴虚、肾阳虚等虚证见之。对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等继发性肾病,除了一系列肾损害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外,在中医证型上还有一系列肾气肾精亏虚、阴阳两虚的症状,如腰膝酸软、下肢酸痛、尿频等。因此,长期患病的患者服用膏方往往疗效较好。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着肾功能的逐渐下降,蛋白质摄入量应相应减少,尤其是中度肾功能损害后(肾小球滤过率177umol/L),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0.6~0.8g/kg体重。而膏方至中,常添加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等血肉制品,蛋白质含量高,如果服用膏方,往往会导致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增加。
同时,对于先天性孤立肾或各种疾病引起的单侧肾切除患者,即使肾功能正常,由于肾储备功能下降,服用膏方时也要慎重考虑;同时,服用膏方后要定期检查肾功能。
中老年患者
人到中年,生理机能由旺盛转为衰退。许多人都有衰老的症状,如腰酸背痛、尿频、男性小便过多、女性尿失禁、耳鸣、头晕、思维能力和记忆力下降、健忘失眠、易疲劳、阳痿遗精、性欲减退、白发过早或脱发、牙齿松动、畏寒、女性月经量少等。或者长期在快节奏、压力大的环境下工作,精力“透支”,出现头晕、腰酸、乏力、睡眠不好、易怒、抑郁等亚健康状态的人。未发现异常和异常
冬季进补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一般古人有三种说法:一是从立冬到立春;二、冬至前后;是三天或者九天。目前中医普遍认为冬至前后进补最好。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有句话叫“冬至晴”。具体来说,当节气运行到冬至时,阴极上升。此时人体内的阳气旺盛,最容易吸收外界营养,从而发挥其滋补作用,充分说明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当然,慢性肾脏病、阳虚的人往往需要长期进补,可以一次吃两个膏方,从立冬到立春的前一周。
三
服用药膏的注意事项
服用膏方期间,应避免食用寒、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刺激性强的食物;不宜喝浓茶,忌生吃萝卜。膏方不能与牛奶同服,因为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容易与滋补中药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性的稳定化合物,导致牛奶和药物的有效成分被破坏,甚至出现刺激或过敏反应。
服用膏方期间出现感冒、发热、咳嗽、痰多等症状时,应停止服用,待感冒痊愈后再继续服用。对于症状较轻者,在服用感冒药的同时,可酌情减量。
服用膏方时,用少量开水溶化,早晨空腹服用,不可凉服。建议第一周半服膏方,每天一次;如果没有不适,从第二周开始每天服用两次,早晚睡前一小时空腹服用。如果觉得空腹服用不舒服,可以在饭后1小时左右服用。
有些患者往往需要中药1-2周才能服用膏方,俗称“开方”。目的有二:一是“祛邪益虚”,通过祛风、清热、祛湿,消除体内多余的邪;二、“健脾助运化”,通过健脾、理气、祛湿等药物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膏方的滋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