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有什么痒的?
一、为什么拔罐后皮肤会痒
拔罐后,由于局部罐口的刺激和充血,边缘会有紧绷和发痒的感觉,这是正常的。中医表示有风邪湿气,先痛后痒表示体内有火毒。当你遇到皮肤发痒时,不必惊慌,这是病气排出的必然现象。连续治疗一段时间后,反应会自然消失,一般不会很长时间,有的是1-2天,有的严重的需要1-2周左右。
但也有一部分是对易拉罐的材质过敏引起的,大部分是瓷罐或竹罐,尤其是竹药罐。有些患者会因为药物熏蒸而出现过敏。一般的玻璃管是不会过敏的,但是如果坛子口太热或者拉的时间太长,就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发红,起水泡,甚至爆裂。
拔罐后,拔罐的痕迹一般3-5天就会消退,很多第二天就会痒。这很正常。这是最后修复受损组织的过程,不用担心。如果症状持续,建议看皮肤科医生,使用一些外用药物。
二、拔罐的六种常用方法
1、罐体保持法:指将罐体保持在相应位置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疾病。
2.闪罐法:是指易拉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易拉罐快速拔出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到皮肤发红、充血或淤血。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疾病。
3.拔罐法:拔罐是指拔罐前在被牵拉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然后,医生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来回推动。当被拉部位皮肤红润,有血丝甚至血丝时,提起易拉罐。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发达、皮肤扁平的疾病,如背部、腰部、臀部、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关节痛等。
4.刺络拔罐: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穿刺放血或用皮针叩击,再进行拔罐,加强刺血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腺炎等疾病。
5.火抛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剪成薄纸条。烧至1/3时,放入罐中,在选定部位快速敲击拔罐。抛火时,无论用纸卷还是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以上。烧到一寸左右时,纸卷和纸条可以立在罐的一边,火焰不会灼伤皮肤。对于新手来说,也可以在拉的地方贴一层湿纸或者涂一些水吸收热量,这样可以保护皮肤。
6.滴酒方法:将1 ~ 2滴酒精少滴在坛内壁中间,旋转坛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在坛内壁上(不要碰到坛口),然后用火柴点燃酒精,将坛口朝下,在所选部位快速敲击坛口。
拔罐后,任何一个身体和脏腑功能失调的人都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拔罐痕迹,对诊断和保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那么拔罐后的肤色如何鉴别呢?以下内容将详细告诉你拔罐后的肤色鉴别方法。
三、拔罐后的肤色鉴别
1.坛子封口较紧,颜色较暗,一般说明身体上有瘀血,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等,患部受寒也会出现这种印记。如果印痕几天不回,通常说明病程已久,需要很长时间来调理。比如搬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色印痕,提示受寒面积大,要根据症状优先驱寒。
2.如果坛子上印着带斑块的紫色,一般说明有局部寒凝血瘀。
3.壶痕为深浅不一的散在紫色斑点,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
4.薰衣草发表有斑块时,一般认为虚为主,血瘀也有。如果穴位处斑点明显,说明相关脏腑虚弱,如肾俞穴处,说明肾虚。
5.坛子印章鲜红鲜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封鲜红,散在点状,一般在大面积拔罐后出现,不高于皮肤。如果集中在某个穴位及其附近,说明与此穴位相关的脏腑异常或有疾病。我在临床上经常通过拔罐来寻找这种红点,用针灸来治疗和调节内脏功能。
7.罐头印灰,摸起来不温不火,多因虚寒湿。
8.罐封表面有皱纹,微痒,表示风邪湿。
9.绯红色、紫黑色,或红斑,或微痛身热,表示热毒证,不发热者,表示瘀证。
10,肤色不变,摸上去不温不火,提示患了虚证。
11.如果抽吸后没有罐迹或有,开罐后立即消失,颜色恢复正常,则说明病情尚轻。当然,如果不按时挑洞,也会发现没有锅迹。不能以一次为依据,要拉几次才能确认是否有症状。
12,拔罐或拔罐,容易起泡,说明湿气重。如果患处有很多小水泡,说明是水湿引起的,会有比较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多次拔罐。
13.如果在搬罐时出现喘息(如急性麻疹),提示是风椰或过敏体质所致。
14.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封也会减少,不易显现罐封,可预示病情的复发。
拔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祛病方法。不仅能治疗风寒痹痛、疲劳喘鸣等百种内外疾病,还能强身健体,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全国各地拔火罐店比比皆是。但是,在享受拔罐带来的健康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