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湿泻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外感湿泻的症状 5 外感湿泻的辨证治疗 6 关于湿泻 7 关于泄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外感湿泻的方剂 2 治疗外感湿泻的中成药 3 治疗外感湿泻的穴位 4 古籍中的外感湿泻 1 拼音

wài gǎn shī xiè

2 英文参考

exogenous damp diarrh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外感湿泻为病证名[1]。见《症因脉治》卷四。指湿邪外侵,脾气不运所致的泄泻[1]。

4 外感湿泻的症状

外感湿泻症见水泻肠鸣,腹反不痛,或呕而不渴,身重身痛[1]。脉多濡软,或细涩,或浮缓[1]。

5 外感湿泻的辨证治疗

外感湿泻治宜燥湿利小便,用胃苓散、平胃散[1]。

身热身痛脉浮者,用败毒散、羌活胜湿汤[1]。

6 关于湿泻

湿泻为病证名[2]。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2]。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2]。

《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其人本不甚泻,每日两三次鸭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

《医学传灯·泄泻》:“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初起宜用分消饮,久以柴苓汤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消肿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亦宜服也。”

《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黄帝内经素问》所谓湿胜则濡泄,《左传》所谓雨淫腹疾者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下焦,传为濡泄是也。”

7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3][4])为病名[5]。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5],又称下利(汉唐时期)[6]。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6]。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6]。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8][9]。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