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delta病毒的中药

“感染新冠肺炎后,少数人仍可能再次感染奥米克隆的变异亚型。”12 16,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告诉记者,通过对国内外奥米克隆疫情的观察,可以得出结论,新冠肺炎仍在变异,具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过去几天,北方的感染高峰即将到来,许多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并已康复。因为奥米克隆显示出比以前的致病病原体更强的传播能力,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与它对抗。张伯礼院士从科学的角度对如何做好充分准备进行了提醒。

图说:张伯礼院士。来源:人民视觉

当心奥米克隆的多种亚型。

"目前流行的奥米克隆菌株有多种亚型."张伯礼告诉记者,人体很难建立针对奥米克隆不同亚型的全面免疫屏障。

许多国家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奥米克隆的新亚型在多个国家出现。除了目前国内广泛传播的BA.5.2和BF.7,其他国家的主流亚型还有BQ.1、BQ.1.1、BXX等。

因预测新冠肺炎变异趋势而入选《自然》杂志十大人物的北京大学副研究员曹云龙在一份学术报告中说,BQ.1.1和XBB的流行使当地再感染率从20%上升到35%。

虽然很多人认为感染新冠肺炎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但张伯礼院士提醒,病毒的变异会降低不同感染亚型产生的中和抗体的特异性,抗体拦截变异新亚型的能力也会降低。

“感染新冠肺炎后,少数人可能再次感染变异亚型。”张伯礼提醒,因此,对于新冠肺炎的康复者来说,疫情期间最好的办法仍然是落实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注意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等,以有效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

转阴后还是有症状,怎么办?

在过去的一周里,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明显增加。根据目前的临床经验,大部分感染者的病程在7天左右,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大部分会在3天后恢复。接种过新冠肺炎疫苗并完成强化免疫的人,病程较短,病情较轻。

但在核酸或抗原检测转阴后,部分患者仍出现咳嗽、咽痛、乏力或食欲不振等症状。我该怎么办?

“我们在武汉抗疫阶段发现,部分新冠肺炎感染者康复后仍有部分症状,但随着病毒毒力的减弱,奥米克隆感染者在核酸转阴后仍有症状的概率更低,症状更轻,更容易恢复。”张伯礼告诉记者,近三年的诊疗经验表明,运用中医、针灸、推拿、传统操等方法,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改善乏力、气短等症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促进治愈者的身心恢复到更好的状态。

对于痊愈后仍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张伯礼建议,核酸转阴2天后,体温保持正常,休息症状明显缓解后再恢复工作学习。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可以多休息几天。如果实在难受,也可以选择一些针对性的中成药。

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症状,只是恢复不久的感染者,张伯礼也提醒,中医讲“治未病”,也就是说,在疾病刚刚治愈的时候,体内正气还很虚弱,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全恢复。这时也要注意病后的调理,一方面巩固疗效,另一方面防止疾病复发。

阜阳怎么了?会传染吗?

需要注意的是,复发和再感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感染者在同一个感染周期内有两次阳性结果,后者是感染者经历了不同的感染周期。

对于复发的原因,张伯礼给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原因可能是抗原检测给出了假阴性结果;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痰栓带出的病毒片段呈阳性结果。

“抗原检测速度快,操作方便,但一般只有病毒复制到很高水平,感染者解毒量很大时,才能检测到抗原。”张伯礼解释说,由于感染后期病毒载量低,抗原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所以一般建议连续两天自测抗原,或者以核酸检测作为判断标准。

“除了排除误诊和假阳性,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和患者痰粘有关。”张伯礼告诉记者,由于痰栓粘稠,痰栓被病毒包裹,康复的人在随后的肺修复过程中排出痰栓时带出病毒。此时是病毒核酸片段呈阳性,不可能培养出活病毒。

张伯礼强调,无论什么原因导致复发,经临床观察证实,没有再感染他人。

延伸阅读:

张伯礼:冬天到了,春天也不远了。

新冠肺炎回归B级管理的调整趋势明显。

5438年6月+2020年10月,基于对当时新冠肺炎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的了解,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对甲类传染病采取防控措施。

“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还是英明果断的,阻止了数亿人被感染,挽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为疫苗、药物研发赢得了时间,也积累了治疗经验,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5438年2月7日,张伯礼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张伯礼说,经过近三年的全球流行,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其致病性逐渐减弱。165438+10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Omicron突变体及其进化分支BA.1、BA.2和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XBB的致病性和毒力均比原毒株和Delta更明显。如本次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本地感染者654.38+0.6万余人,无症状感染者约占总感染者的90%,重症和危重症仅4例,无死亡病例。

“从病毒和病害的特点来看,继续实行A级管理的必要条件已经明显逐渐降低。”张伯礼说。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小组7日发布的优化实施疫情防控“新国十条”中,提出要科学准确划分风险区域,不得采取多种形式的临时封控;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降低频率;无症状感染者和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轻症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这是按照传染病乙类或丙类管理的思路调整的,会和新冠肺炎的甲类管理规定有些冲突。

“新冠肺炎是否会继续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需求重新考虑,如何调整更符合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要求。”张伯礼认为,总体来看,新冠肺炎回归B类管理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新冠肺炎回归B级管理需要坚持稳步前进,小步快走,不要停下来。

从2020年初开始实行严格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国家也在逐步调整。张伯礼认为,目前的防控措施也在体现B类管理的特点。

据介绍,传染病管理的主要依据来自于传染病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传染性强、致病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一般划为甲类或乙类,控制措施一般为强制隔离和封锁疫区。致病性强、死亡率高,但传播能力有限,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传染病,定为乙类;传染性强、致病性弱、死亡率低的传染病一般划为丙类..

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病控制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具备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全民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人民健康意识和素养显著提高,奥米克隆病毒的致病性正在减弱,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

“将新型冠状动脉性肺炎回归B级管理,可以从庇护医院释放大量医疗资源,回归正常诊疗;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抢救中,可以重点关注重点人群;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张伯礼说。

不过,张伯礼也强调,降级控制新型冠状动脉肺炎的措施是疫情防控的重大调整,将对人民生活、经济和社会产生很大影响。要坚持稳中求进,小步快走。相信领导部门会根据病毒变异和疫情变化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做出及时有序的调整。

“冬天到了,春天也不远了,更别说来年早春了。”张伯礼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