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医院的历史沿革
1965.12.01经政府批准,成立东莞县中医院,是集体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有30个门诊部(1个门诊)和临时从外地借来的床位,职工28人。65438-0966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合并,多名名中医调走。同年,东门诊所(第二诊所)在郑东路成立。1978年,由政府出资建设的东莞县中医院大楼竣工投入使用。是住院部和门诊部(称为第三门诊部),床位增加到80张。1979,经上级批准,医院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1981以县中医院为主体成立东莞市中医药协会,挂靠医院开展工作。198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建的运河诊所(第一诊所)大楼竣工投入使用,是一个综合病房,25张床位的综合诊所。1985医院成立了老年病防治研究所,增加了人员和设备,开展老年病的调查研究。同年随县改市制,医院为东莞市中医院。1986,医院在中兴路经办站旁设立“中兴门诊”(称第四门诊)。1988年,新的六层住院楼投入使用,床位增至260张。中心门诊(第三门诊)增设口腔、推拿、中医妇科。同年,医院升格为处级单位。1989,医院“体外冲击波肾结石治疗中心”开业。同年,经上级批准,医院升格为副处级医疗卫生机构,下设6个科级职能科室。从65438到0993,进口全身CT扫描仪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医院的诊断水平。1995经上级批准,东莞市中医研究院成立,两块牌子,一个团队管理开展工作。同年,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广东省示范性中医院”。65438-0997医院被省高教厅、卫生厅批准为“广东省医学院校教学医院”。2000年,医院引进了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项目——高血压个体化辨证治疗系统。成立“中医高血压(东莞)医学中心”,并在BBK诊所(第二诊所)开业。2001年,建筑面积19000多平方米的12层住院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床位增至351张。同年,医院“专科、专病、专家”门诊正式出诊。2002年,从美国引进的大型设备——核磁共振(MR)安装并投入使用。2003年,医院中心门诊(第三门诊)改扩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工作环境和医疗条件。2004年,医院新增骨科、儿科病房和门诊4个科室,使用床位增至408张。2005年,医院在东城区开设“益丰门诊”,为周边社区超过65438万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