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随机对照双盲试验?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从爆发到全球流行,新冠肺炎几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观念和看法。比如让更多人关注生命科学、药物研究甚至研究者本身。毫无疑问,科学研究将决定和改变未来的一切。在当前的特殊时刻,每一种新药的研发都会牵动大众的心。你在家里频繁刷新闻,经常会看到“某新药进入临床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也会看到一些海外人士批评“某中成药疗效未随机双盲试验”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为什么它在研究中如此重要和权威?下面是几个核心词。经过文献研究,一一解释,也许大家就明白了。
【如果!SupportLists]1、【endif】随机,是指将受试者(即实验对象,参与试验的临床患者)随机分组。与人工选择分组相比,随机分组可以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影响。实现方法通常是先对实验对象进行编号,然后获取相同数量的随机数,将随机数分成所需的单元,通常至少2组。随机数的来源可以是随机数表,也可以由SPASS、EXCEL等数据统计软件生成。值得一提的是,随机数的产生可能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简单,真正的随机数很难获得,一般是通过一些物理化学现象产生的,比如核裂变。研究中用到的随机数基本都是近似随机数,是通过一些方法计算出来的。
图1采用Excel获取的随机数表。
控制是指为了消除实验系统误差的影响,在实验组之外安排控制组,根据目的不同常分为空白或控制控制组、条件控制组、自控和互控。最常见的是对照比较。例如,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后,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实施过程中,实验组自然强加某一研究因素条件,空白组除此因素条件外,与实验组同等对待。这样,最终的实验效果就可以更客观地归因于这个研究因素。一般来说,比如一个农民伯伯想看化肥的效果,只要和邻近没有使用化肥的地块上的作物产量比较,或者和邻近使用其他牌子或者农家肥的造田者比较。这是一个简单的对照试验。临床上比较严谨,通常使用无生物活性的安慰剂,可能主要考虑消除心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毕竟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心理情绪可以影响生理过程。生病了吃药和不吃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双盲是指研究者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受试者的人数和分组,从而排除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和受试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以获得更客观真实的研究结果。这不难理解。人们可能疑惑的可能是如何实施。毕竟双盲是“隐形”的。一开始没想清楚,后来和一个同学g博士讨论,原来实施过程承包给了第三方,也就是有专门的药检公司来实施。实验结束后,各种实验指标和结果呈现在研究者面前,这就是所谓的揭盲。这时,研究人员就可以知道某个数量的患者接受了什么样的治疗,是给靶药还是安慰剂,效果如何,并进一步分析两组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当然,这涉及到一些方便的数理统计知识。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什么是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这种方法对于药物应用的研究非常重要,是评价药物效果的好方法,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试验方法。我觉得这也是科学研究追求客观真实的一种极端体现。
也许我们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还不是很了解,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更加理性和现实。追求客观真理,把真理追求到极致,可能是一种科学精神。这里有权利做一个简单的科普,不严谨甚至错误,请批评。
主要参考文献:
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尹,王斌权,杨建一主编,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