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蝎子专门做中药,适合在北京北方养殖?
东亚蝎在中国分布广泛,一般在农村饲养,常用于入药。
生物特征:
蝎子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蝎科。雌雄经过交配受精后,大约在110天左右以幼蝎的形式产仔。幼蝎经过6次蜕皮,长成成年蝎;食物主要是柔软多汁的昆虫:对温度和湿度呈正趋势,对强光、声音和振动呈负趋势;体内各种酶的最高活性温度为35-40℃。
根据蝎子对光的负向性,蝎子长期在黑暗环境中养殖,其觅食、交配、繁殖等活动逐渐消除昼夜节律的影响。根据蝎子对温度的正向性,蝎子长期生长在相对恒温的环境中。经过几代的适应,蝎子的生长期已经从三年进化到8-10个月。
外部形式:
蝎子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蝎科,身体一般可分为头胸、前腹和后腹三部分。头、胸、前腹在一起,称为躯干,呈扁平长方形;后腹部呈分节状,呈尾状,也称尾部。全身很像琵琶,全身表面全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还有人直接把蝎子分成躯干和尾巴两部分。具体形式见图。
增长概况:
一般来说,蝎子生活在野外,从幼蝎到成蝎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南方和温室中饲养可以大大缩短生长周期。
蝎子在田间一年可分为生长期、灌浆期、休眠期和恢复期。
1,生长期:清明至白露(约150-160天),是蝎子全年生长繁殖的最佳时期。
2.充盈期:从秋分到初霜(约40-50天),蝎子积极储存养分,做好入蛰前的准备。
3.休眠期:从立冬到下雨(约120 ~ 130天),蝎子的生长发育完全停止,处于休眠蹲伏状态,完全不吃不喝。
4.恢复期:从阴历惊蛰到清明期间(约30-50天),蛰伏的蝎子逐渐开始苏醒蛰伏活动。
温室(南方)养蝎子可以大大缩短生长周期。在食物充足、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幼蝎经过8 ~ 10个月即可长成成年蝎。母蝎子一年可以繁殖两次,基本上改变了蝎子的生长时间和繁殖周期。
生命周期:
蝎子的寿命约为8年,而繁殖产仔期约为5年。按生长发育阶段分为1-7岁蝎子和怀孕蝎子。其中1-7岁蝎子的年龄不是按年计算,而是按脱衣服次数计算。在温室中,幼蝎可在4天左右长到1 ~ 2岁。50天左右可长到2 ~ 3龄,105天左右可长到3 ~ 4龄。160天可长到4 ~ 5岁;215天可以长到5 ~ 6岁左右;280天左右能长到6 ~ 7岁。
生理习惯:
1.蝎子属于白天卧,晚上出的动物。他们喜潮畏湿,喜暗畏强光刺激。喜欢群居,安静不动,有识别巢穴和群体的习惯。大多数蝎子在固定的巢穴中生活在一起。一般在大群的蝎巢中,多为雌、雄、大、小,和睦相处,很少互相伤害。但如果不是同一个蝎子,他们见面后往往会互相残杀。
2.蝎子有冬眠的习惯。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受激后羽化,165438+10月上旬开始缓慢冬眠。每年活动时间约6个月。白天,蝎子一般在日落后晚上8点至11点出来,第二天凌晨2 ~ 3点返回巢穴。这种活动规律一般在温暖、无风、干燥的夜晚,在有风的天气很少出现。
3.蝎子虽然是变温动物,但还是比较耐寒耐热的。外界环境的温度是40℃到零下5℃,蝎子可以存活。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降到10℃以下,蝎子就不那么活跃了。当温度低于20℃时,蝎子不太活跃。它们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在25℃至39℃之间。温度在35 ~ 39℃时,蝎子最活跃,生长发育加快,大多在此温度范围内产仔交配。当温度超过41℃时,蝎子体内的水分被蒸发。如果不及时降低温度,不及时补充水分,蝎子很容易脱水死亡。当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蝎子的活动、生长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适温度在35 ~ 38℃之间。所以我们在人工养殖蝎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蝎子的生长繁殖也与外界环境的湿度密切相关。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果长时间不下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的潮湿地方躲躲藏藏;下雨的时候,地上有水,他们就会爬到高处躲避。所以养蝎子的时候,要非常注意饲料的水分,繁殖地和巢穴的湿度。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应该是潮湿的,而它们的巢穴应该略干燥,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窝太湿,很容易被微生物入侵,蝎子很难蜕皮。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饲料中水分不足,也会影响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诱发自相残杀。
5.蝎子喜欢黑暗,怕光,特别是强光的刺激,但为了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便于孕蝎胚胎孵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光照。据报道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性,对强光有负趋性,但最喜欢在弱绿光下活动。
6.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有强烈的厌恶感,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药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可见它们的嗅觉非常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致命的。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非常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停止进食、交配繁殖、分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