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子里面老是发烧怎么办?
寒热交替发热是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它们有规律或无规律地出现。中医称之为少阳证,认为是典型的少阳病热型,可伴有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头晕等症状。其病机为邪气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治疗要表里调和,补中强身。方剂和解少阳汤。
寒热,表现为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关节酸痛等,都是风寒挟虚而袭人体,寒气盛而生热。正如《伤寒论》所说,“今夫热者,皆伤寒之类。”明代医家张介宾说:“人受寒伤,传为热;当寒冷强烈时,它们产生热量;寒气消散,暑气退却。”治疗感冒发烧时,重在散寒透热,恢复身体机能。该方剂散寒透热,扶正固本,使寒气消散,正气恢复,疾病得以治愈。药方是心透石化汤。
寒热交替发热
寒热交替发热是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它们有规律或无规律地出现。中医称之为少阳证,认为是典型的少阳病热型,可伴有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头晕等症状。其病机为邪气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治疗要表里调和,补中强身。方剂和解少阳汤。
处方:柴胡30g,黄芩15g,半夏10g,人参10g,甘草10g,生姜3片。加水煎煮两次,混合,分两次服用。
功能:调和少阳。
加减:对于疟疾患者,加常山、草果;正直不空者,去参防止闭门不出;口燥咽干加天花粉、知母;全身关节痛者加桂枝、白芍;对于咳喘患者,加入炒麻黄和杏仁;干咳少痰的芦苇;如果大便干燥,增加黄色。
发烧和出汗
发热出汗多见于因体虚易反复感冒的人,发热出汗多的人,或服用西药止痛退烧后出汗多的人。中医称之为外感风寒表证。该病由风寒、营卫不和、卫不稳、营阴亏损、汗漏所致。治疗应调和营卫,固表止汗。调魏莹汤方剂。
药方: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5克,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加水煎煮两次,混合,分两次服用。
功能:调和营卫,固表止汗。
加减:干大便加熟大黄;对于咳喘患者,加入炒麻黄和杏仁。
高烧和口渴
高热口渴常见于各种热病,表现为高热(体温39℃以上),同时大量出汗,并伴有面红、口渴、口干舌燥、脉强,称为阳明经热。疾病由于外感寒邪,转化为热,迫使津液外漏。治疗宜甘寒润燥,清热生津。药方是仲景白虎汤。
处方:石膏100克,知母15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水煎两次,混合,分2-4次服用。
功能:滋阴降火,清热固表。
加减:恶寒者加柴胡、黄芩;神志不清、四肢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皮肤有出血点者加黄连;体虚者,加人参;恶心呕吐,舌苔厚腻,加半夏、藿香、滑石。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多因患者体阴两虚,或发热时间较长,耗伤阴道液,或误用、过度使用温干药,导致阴精不足,表现为午后或夜间体热,或骨蒸潮热,或伴有手足心热。阴虚是本病的基础,虚火是标。治疗宜养阴生津,清热祛蒸。方剂为滋阴清热汤。
处方:鳖甲30g、生地30g、白芍30g、青蒿30g、地骨皮30g、白薇15g、柴胡15g、黄芩15g、黄芪30g、山药15g、太子参15g。加水煎煮两次,混合,分两次服用。
功能:滋阴清热。
加减应用:便秘严重者,增加黄疸;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盗汗者,去黄花蒿,加煅牡蛎,浮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