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知道古人是怎么发现人体穴位和经络的?如何认识自己的穴位?任督二脉指的是...?
《类经·四海之人》载:“输、肥、于皆通。”所以,腧穴又叫失穴、俞穴,也叫穴、穴或经。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个作用,既是经络之气注入体表的地方,也是疾病反映在体表的地方,是进行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地方。穴位有“快按”和“快驱邪”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本质是什么?真的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此都有所猜测,也无法达成一致。
很多人从穴位的电特性来探究穴位的本质。1950年,日本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的皮肤,发现皮肤上有一些导电性特别高的“好传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重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师聂伯雅特在助手的协助下,通过测量皮肤电阻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仅为其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对尸体的测量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50年代末,我国学者对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点。但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只占体表的万分之四,但体表电阻的部位很多,远不限于穴位。而且,吃饭、睡觉、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温度等外界环境的变化,细寸的精神状态,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用这种方法确定穴位相当困难。法国人德拉福耶用这种方法测量穴位花了5年时间,结果与中国的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戛然而止。
有人把古代的穴位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试图用新的理论和概念来解释。例如,当电流刺激皮肤时,受刺激的肌肉会收缩。体表受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部位称为运动点。美国学者林大晋提出,运动穴位的分布与传统穴位几乎相同。日本的兵头正义和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把穴位和触发点做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身体肌肉组织中的一个局部交叉点,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和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机制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肉紧张所致。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的相互摩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的相互作用,局部组织内的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会受到损伤。另外,两者的分布也差不多。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征与触发点非常相似。有些人甚至认为它们只是同义词。也有报道称,穴位与差穴、皮肤活动点密切相关。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腧穴的特点,对于探索腧穴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还有人着眼于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的奥秘。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了尸体上的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络穴位和相关器官的神经分布往往属于同一脊髓段,表里经络穴位也属于同一脊髓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全身大约有100个穴位,深入神经束。穴位还与感觉神经节细胞外周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如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状小体等。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表皮和神经组织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内有皮肤区域和内脏器官的投影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可能存在相关性。但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神经纤维在穴位和非穴位组织中都有分布,两者在组织学上没有明显区别。至于穴位和非穴位下的神经组织有什么区别,现在还不清楚。也有报道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通过使用红外热成像,Kazuo Nishijo观察到胸部和腹部穴位的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的温度高0.5到1℃,他认为这是由于穴位下血管的存在。根据解剖资料,很多穴位确实覆盖着皮下静脉或深层血管。
穴位研究者认为,人体穴位是与神经系统、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密切相关的复杂而全面的结构和功能。它们各自的功能是:标准定位在太阳穴部分,在眉梢和眼角之间,向后大约一个水平手指。
穴位位于坐位或侧位,在太阳穴部位,眉梢和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指。
穴位解剖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颞肌。有颧神经、颧面神经、面神经颞颧支、下颌神经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分支。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揉这个穴位在佛法秘方中被列为“返老还童法”。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保持大脑年轻,恢复活力。当人长时间连续用脑时,太阳穴往往会感到沉重或疼痛,这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个时候按摩的效果会非常显著。太阳穴在中医经络研究中被称为“经络外的怪穴”,也是最早被各种武术拳谱列为重点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一旦点中太阳穴,“轻则昏厥,重则致命”。现代医学证明,撞击太阳穴会致人死亡或引起脑震荡,使人失去知觉。
太阳穴的位置是顶骨、颧骨、蝶骨、颞骨的交点,称为“翼点”或“翼缝”。这是头骨最薄的骨板,也是骨头最脆弱的部分。头骨是一块坚硬的骨板,保护着大脑。颅骨骨板厚度因地而异,平均厚度为5 mm,最厚处为1 cm。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只有1-2 mm,是颅骨最薄弱的地方。当它受到撞击或挤压时,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会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
功能: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适应症障碍
1,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红肿、视神经萎缩等。
针灸可用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三棱针穿刺放血。标准艾灸可位于太阳穴部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
穴位位于坐位或侧位,在太阳穴部位,眉梢和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指。
穴位解剖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颞肌。有颧神经、颧面神经、面神经颞颧支、下颌神经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分支。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揉这个穴位在佛法秘方中被列为“返老还童法”。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保持大脑年轻,恢复活力。当人长时间连续用脑时,太阳穴往往会感到沉重或疼痛,这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个时候按摩的效果会非常显著。太阳穴在中医经络研究中被称为“经络外的怪穴”,也是最早被各种武术拳谱列为重点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一旦点中太阳穴,“轻则昏厥,重则致命”。现代医学证明,撞击太阳穴会致人死亡或引起脑震荡,使人失去知觉。
太阳穴的位置是顶骨、颧骨、蝶骨、颞骨的交点,称为“翼点”或“翼缝”。这是头骨最薄的骨板,也是骨头最脆弱的部分。头骨是一块坚硬的骨板,保护着大脑。颅骨骨板厚度因地而异,平均厚度为5 mm,最厚处为1 cm。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只有1-2 mm,是颅骨最薄弱的地方。当它受到撞击或挤压时,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会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
功能: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适应症障碍
1,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红肿、视神经萎缩等。
针刺方法是直接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刺出血,灸标可位于口中,舌下系带中点处。
坐时取穴,张口,舌向后卷,取穴于舌下系带中点。
穴位解剖下有舌黏膜、黏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舌动脉、舌深动脉和舌深静脉的分支。
功能祛邪、开窍、生津止渴。
主治:1,舌苔慢,舌肿重,喉闭。
2、呕吐、呃逆、腹泻、口渴。
针灸是用一根细细的三棱针穿刺出血。【标准定位】耳廓上方,耳朵向前折叠时,在耳廓上方的尖端。
【取穴】坐直或侧卧,耳廓上方,耳朵向前折叠时耳廓上方的尖端。
【穴位解剖】穴位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软骨。有颞浅凹陷和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的耳前支,枕神经和面神经的耳后支。
【功能】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适应症:(1)麦粒肿,(2)眼睑肉芽肿,(3)眼烧伤,(4)急性结膜炎,(5)蜂窝织炎,(6)急性腰扭伤,(7)顽固性失眠,(8)唇疱疹,(9)腮腺炎。
【针灸】打孔0.3-0.5寸,或三棱针穿刺出血。可以艾灸
耳穴的功能
1.耳穴的作用有安神、清热解毒、泻火、清脑明目、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凉血止痒、抗过敏、抗炎、抗感染等作用。
耳穴刺激法
(1)刺血疗法:常用耳尖穴位刺血治疗疾病,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消除黄褐斑、痤疮、疤痕印的目的。因其方法简单,损伤出血少,疗效好,适应证广,易于美容师使用。
1.操作方法:①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常规消毒耳廓皮肤;②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廓尖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已消毒的三棱针对准耳尖快速准确刺入约2 mm深;③双手拇指和食指在耳廓上自下而上挤压针眼周围。根据顾客身体情况放血3-5滴,用消毒过的干棉球吸血。仍出血者,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压止血一会儿不包扎,一会儿自愈;(4)双耳交替治疗,根据顾客面部皮肤问题的严重程度,隔天或3-5天出血。
2.注意事项:①针刺放血操作要熟练,针刺不可过深,以免损伤过大,疼痛加剧;②出血量适当,不宜过少,一般3-5滴,有明显斑块或脓疱性痤疮者5-10滴;③此方法不适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④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皮肤感染。
机理讨论
在中国,耳穴用于治疗疾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应用耳穴放血治疗皮肤问题是基于耳穴的功能特点,也符合中国古代“刺络”疗法的原理。
1.经络传导:耳朵和人体经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内经》的《灵枢·脏腑病证》中,就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道,其气血皆在表,其为虚首,...他没有生气,而是听了”。说明耳朵与全身的交流是密切相关的,经络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全身的器官组织都与耳廓的相应部位有联系。生物全息理论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针刺放血有祛邪的作用,而针刺耳穴能激发经络之气,达到扶正祛邪、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从而发挥经络之气的防御功能,防病美白。
2.神经的反馈功能:从现代医学神经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耳廓的神经分布极为丰富。除了来自体表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外,还有来自颅神经的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分支,以及分布在耳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的分支相互重叠或重合,有的交织成网或形成神经丛。耳穴位于耳轮顶端,此处有耳颞神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针刺耳尖后,刺激局部相交的神经和血管,刺激神经的调节,使其反馈到相关病灶,调节内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从而使机体恢复,淡化斑点,消除痤疮及其疤痕。
耳穴轻灸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颌下腺炎、持续感冒发热等763例,取得良好效果。操作方法:取一段灯心草,蘸少许香油,点燃,对准双侧或单侧耳穴艾灸,听到“啪”的声音。不响的话效果不好,一天L次。治疗结果显示:腮腺炎治愈(1-2次火灸后,1-3天体温降至正常,耳垂周围肿痛明显消退,伴有症状消失)641。有效(火灸后体温下降,但仍高于正常,耳垂周围肿痛减轻)9例。2例无效(火灸后体温未下降,耳垂周围肿痛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