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草药

东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学专家,名叫葛洪。他精通医学和药理学,也是一名僧侣。自古以来,医学和道教是相通的。葛洪也想过,如果不同时学医和学道,可能就救不了自己了:远古之初是道教徒的人,要同时学医才能救不久的将来。

葛洪一生最大的成就是《肘后备急方》。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专门治疗急性病或某些慢性急性病的医学手册,详细记录了狂犬病的症状,并提出用狂犬病脑组织进行治疗。这个方法已经用了几千年了。

肘后备急方在中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代名医在收集偏方时,往往从此书入手。即使到了清代,这本书依然被奉为经典,民间的土房也大多来源于这些古代中医。

然而,这些“特效药”已经逐渐消失。想必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说过金创耀。这药有奇效,专治外伤。据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涂上金疮药就能给骨头带来白肉,起死回生。虽然传言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也证明了金疮药确实有奇效。

古代战乱频繁,习武之人用剑自伤是常事。最重要的是便宜,就像现在的创可贴一样,是家里必备。然而,金创药物比创可贴有效得多,只要敷上就能止血。

既然疗效这么好,价格又令人愉悦,为什么会流失呢?这与金创医学中的一味中草药有关,这种中草药叫“龙骨”。

“龙骨”是古代很常见的草药。《肘后备急方》中提到,龙骨可治慢性痢疾:龙骨四盎司,破水五升,白开水两升半,冷饮五杯,每杯十丸。

“龙骨”不是传说中的龙的骨头,而是古代哺乳动物大象、犀牛和三趾马的化石。龙骨的使用范围很广,可以安神、抗惊厥、治疗尿崩症、化脓性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骨骼都可以使用,这也使得龙骨相当昂贵。

但进入清朝后,龙骨价格暴跌。《罗欢访古游记》中说:甲骨在北方多见,古骨磨到底,越切越多,药店买,一斤才得6文钱...

这些甲骨上刻着一些文字,但普通人不认识。甲骨文商店不接受的字越多,人们就越把这些甲骨文上的字擦掉。文章包含:不是从今天开始,据说某年某姓耕田,突然随土翻起几块骨头碎片。看它,骨头上有描述,还有一些人是有色的,不知道是什么。

现代人看着都想不到。清朝人用的龙骨是商代的甲骨文。后来,清朝的一个官员王生病了,买了一种带龙骨的药。吃了药后,他看到渣滓的骨头上刻着一些字。王本人也是一个古董爱好者。

他翻阅古籍,发现那是一片殷商时期的甲骨。为了避免这些甲骨遭到破坏,他大力购买有文字的甲骨,并开始研究这些甲骨卜辞。他还编撰了《韩石存目》、《六朝志存目》等文学研究专著。

这么贵重的东西,王自然不能让它当药材用,于是上报朝廷,龙骨被禁,失去了的药材。

存在是合理的。现在中医废医闹得沸沸扬扬,但中医有中医的魅力,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