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解释抑郁症和神经症?
虽然中医没有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症状学名称,但根据临床症状、发病和预后来看,应该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抑郁症早在《内经》时代就有系统的研究,情志抑郁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抑郁症是一种因情绪不适、气滞而引起的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情绪不安、胁肋肿痛,或烦躁哭闹,以及咽部异物阻塞、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元在《医经集·溯五滞》中说:“百病之起,多因郁、郁、滞、不通。”“丹溪心法中。六郁”,提出:“气血相和,百病不生。有了抑郁症,所有的疾病都诞生了,所以很多疾病都诞生于抑郁症。”由此可见,如果情绪波动失去了常态,气机就会停滞,气久不愈,就会从气血变化为多种症状,所以称为“六滞”。即气滞、血瘀、痰滞、湿滞、热滞、食积,其中以气滞为先,再可形成湿、痰、热、血、食积。《净月泉·虞书证》指出,五气郁结是由于疾病所致;情绪抑郁不同于因抑郁而生病。发病机理如下:
(1)气滞则肝气郁结。气滞则久则化火,气滞则血瘀。如果肝郁影响脾,或思维困惑,劳累伤脾,可使脾失健运,导致气滞痰凝。若湿浊不退,或食滞不退,或痰化为热,则可在太阳穴发现湿滞、食滞、热滞之证。
(2)情志受挫,肝郁抑脾,忧伤消耗,气血耗竭,心中失养,心中失藏,即郁伤心神,可导致焦虑。正如《灵枢·苏文》一文中所说:“忧烦使心动,心动五脏六腑。”如果长期抑郁伤脾,饮食减少,生化之源不足,则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火郁则易伤阴血,累及肾脏,阴虚火旺,可发展为各种虚损症状。
简而言之,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郁、怒、思、悲、哀七情损伤,导致肝脾失养,精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滞湿痰、食积热郁的初始病因多为经验性;久病从气血,从虚实,如久郁伤神,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都是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