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有什么习俗吗?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在每年的165438+10月7-8日之间,也就是太阳位于黄经225度。李,也意味着冬天从此开始。冬天意味着结束,意味着庄稼要在收获后收割。中国把立冬作为冬天的开始。

立冬,中国有“迎冬”和“补冬”的习俗。立冬与立春、长夏、立秋一起被称为“四季”,古代民俗以立冬作为冬季开始。初冬的北方和南方有不同的习俗。下面是不同地方的一些不同习俗,供大家分享。

立冬吃饺子和涮羊肉。

老北京人说,“立冬补冬,不补口。”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鸭子”的说法。因为饺子看起来像耳朵,所以人们认为如果你吃了它,你的耳朵在冬天就不会被冻坏。所谓“立冬胡作非为饺子碗,冻耳朵没人管”,其实这是个笑话,只流行于民间。按照规矩,立冬这一天要吃“南瓜”馅的饺子。

立冬吃交子——“交合之时”,“交合”就是交替、交接、交换的意思。你想想,一般什么时候在饺子里吃这个?立冬,除夕,这是新旧交接的时候。农历除夕是旧岁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是秋冬的交接季节。所以,娇子“恋爱”了就忍不住吃。

至于清朝的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因为羊肉是一种温补,对五脏有益。五脏热了,自然能抵御冬天的寒冷。中国吃网提醒,北京这家涮涮锅讲究铜锅炭火,汤底澄清,加姜片,葱段之类的就行了。炭火把锅里的清汤烧得滚烫,拿着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你在汤里涮一下,肉色蘸上凉了的麻将料,入口即化,酱香肉香。

南京立冬吃生洋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天一根半洋葱,冬天给腿带来风”。一到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洋葱,以抵御南京湿冷的冬天,减少疾病的发生。按照老人的说法,洋葱性温,味辛,能使人发汗,使体内停滞的阳气随汗液排出,阳气运行顺畅,邪气随汗液排出。南京人常说“立冬刷病盘,大葱热在口”这句老话。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也学北方人在这个时候吃生葱。

但南京人毕竟是南方人,吃生葱远没有北方人大方潇洒,但也勇敢睿智。只要一到立冬时节,家里的餐桌上就会有一道小菜。通常,里面只有香醋,但在晚餐前,家庭主妇会加入切碎的青葱和白葱,然后滴上诱人的香油,这显然是这盘葱的诱人“广告”。别忘了在烤肉鱼的盘子上撒一层南京特有的香葱。想吃鱼或者肉,就把新鲜的葱花一起吃。吃完好吃的,冬天翠绿如玉的大葱会带来健康。

台湾省立冬吃羊肉。

在台湾省包道,婚丧嫁娶时,街上有“羊肉炉”和“姜母鸭”之类的冬季滋补餐馆。很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补充能量。羊肉性温,经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的食疗方法。所以吃羊肉的时候,一定要搭配凉性甘甜的蔬菜,可以起到降温、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大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大白菜等;红薯、土豆、蘑菇等。是甜蔬菜。

中国吃网提醒,吃羊肉时最好搭配豆腐,豆腐不仅能补充多种微量元素,还能起到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羊肉和萝卜做成一道菜,可以充分发挥萝卜的凉性,消积化滞,化痰清热。

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米。

在福建和潮汕,立冬要吃甘蔗和炒香米。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一直有“立冬吃甘蔗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是熟的,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吃甘蔗”不仅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

以前农村有砍甘蔗的游戏。参与者手握一根完整的藤条,剪掉藤条节上的芽和气根,然后站在长凳上,左手按住藤条,使其稳稳地站在地上;右手握刀,刀背略向尾部。听到“一,二,三,开始”的命令后,他迅速将刀片翻转过来,朝着手杖的中心直直地劈了下去。只见刀光一闪,势如破竹。转眼间,它被分成了两截,最先完成的那一个赢了。

冬天,由花生、蘑菇、栗子、虾和胡萝卜制成的香米深受潮汕人的喜爱。板栗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是炒饭的上等调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过去,潮汕地区有在初冬吃“煮米饭”的习俗,这种习俗在古代就存在。潮汕地区俗话说“十月十日吃白饭”,十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时候。再加上当时的白萝卜、大蒜、鲜猪肉,就做成了简单又美味的煮米饭。据介绍,“盘”指的是烹饪方式,意为烧,体现了潮州菜丰富的烹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