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喝中药太苦吐不出来?
1.喝中药后想吐怎么办?
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药组成,每种中药都有苦、辛、酸、麻、咸、涩等不同的味道,煎出的汤剂将这些味道汇集在一起会形成难闻的气味。特别是一些味觉神经敏感的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1,采用少量频服法,即先让患者取一小口进行测试,如果呕吐,就让他呕吐,这样两三次后,一般能适应,再取一次,一般不会再呕吐。
2、使用大量快取法,即汤凉后,屏住呼吸,把汤喝完。喝药的途中最好不要停顿,以免勾起药味,诱发呕吐。
3.采取药物干预法,甘草20克,不吐时再服汤剂(此法不用于中药中的大戟、芫花、海藻、甘遂等抗甘草药,以免产生反作用)。
4.将6克白芷粉末放在舌头上,然后用舌头咽下去。
5.服药后呕吐时,可在汤剂中加入1 ~ 2汤匙生姜汁,或服药后喝点姜汤。
6.喝汤后立即用冷水漱口,然后喝少量冷水。也可以嚼一块口香糖去除药味。
7.生姜有很好的止吐作用,能明显减轻呕吐症状。服药前可以喝一口姜汁,或者在中药汤剂中加入适量的姜汁。10-15g生姜洗净切碎捣碎,加少量开水煎服10分钟。因高热或肝胃火盛而呕吐者,不妨采用凉药温服之法,以适应疾病性质,减少呕吐现象。同样,寒服也可用于热病。
8.注意用药温度。有关专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特别敏感,所以苦熬的温度应控制在15℃ ~ 37℃。
9.注意含服中药的部位。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分,尤其是舌尖。所以,药液入口后,最好立即将药放在舌根自然吞咽,也可以直接用勺子将药液送至舌根,方便吞咽。
10,注意吃药的速度。药汁在嘴里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越苦。所以苦的中药,快吃比慢吃好。服药后立即用冷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水。
2.喝中药有什么禁忌?
1,影响用药的禁忌食物。比如冷食、浓茶、辛辣油腻、萝卜腥等食物。这些类型的食物有些会降低药物的疗效,有些会降低吸收,有些会产生有害影响。所以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一定要遵医嘱,做好相关的禁忌。
2.为追求快速疗效,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中药。比如决明子有降血脂的作用,但是长期服用决明子可能会引起腹泻。长期使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干草会导致血压升高。这就是民间谚语“药有三毒”的道理。
3.特殊体质的人慎用中药。比如脾胃虚寒的人,服用含野菊花的中药后,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肠鸣等症状。最好向中医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或者先自测一下。如果你属于典型体质,那么在服用中药之前要了解相应的禁忌症。
4.孕妇服用中药需谨慎。因为西药可能造成胎儿畸形等原因,很多孕妇更喜欢中成药。但是,有些中成药肯定有毒。需要记住的是,孕妇要谨慎对待清热、祛风除湿、消食导滞、泻下、理气、开窍、驱虫、祛湿的重要性。
5.中药煎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现代家庭多使用铁锅、不锈钢锅或不粘锅。最好不要用它们煎重要的东西,而要选择陶土煎锅或砂锅。因为煎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使用金属制品容易使某些药物成分与器皿发生反应,产生或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
6、中药汤剂不宜隔夜服用。我们平时吃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汤剂,形成中药汤剂口服。中药汤剂成分复杂,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以及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过夜后,不仅药效降低,而且细菌很可能大量繁殖,导致药液变质。所以中药要当天煎,当天服用,绝对不能服用隔夜中药汤剂。
7.慎用民间中医偏方。在我国,很多人都愿意听信所谓神奇的重要偏方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这些民间偏方很多是医学药典上没有记载的,有些可能有效,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偏方都是正确的。面对重要的民间偏方,要咨询正规医生,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和配伍情况,再决定是否采用。
3、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1,空腹服用的中药多用于实证性疾病,尤其适用于瘀滞、血瘀、水湿等疾病。从位置上看,适用于治疗人体心脏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肾等。).具体用药时间包括:黎明前服用(如纪明粉);平时(黎明时)服用(如十枣汤);饭前服用(如三大承气汤)。一般来说,饭前空腹服药,在胃是空的时候,药液可以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通过胃迅速进入肠道,从而被更多的吸收,发挥作用。
2.对于人体胸膈以上的疾病,饭后服药可以使药性上去。传统上认为,上病如耳、眼、口、鼻等五官疾病,应先取后取。饭后15 ~ 30分钟服药。此外,健胃药物和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如甘露消毒丹)宜在饭后服用,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损伤;毒性较大的药物也应饭后服用,以免毒性药物吸收过快而产生不良反应。
3.所谓“吃一顿饭”,就是“一次把药吃得很快”。通常是指病情比较紧急的人,煎好后立即服用,取救急之意。如治疗急性呕吐的泻心汤、治疗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等都属于此类。普通发热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儿科急症等。也可以通过进食来治疗。
4、补益心脾、安心养神、镇静安眠的药物能使药效及时发挥作用。一般是睡前15 ~ 30分钟服用。夜间脏腑功能最低。如果这个时候吃滋阴补药,就像雪中送炭,效果会翻倍。
4.解除中药的苦味。
1,用吸管吸中药
因为人舌头上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分,舌尖最为突出。所以用吸管吸中药可以减少中药的苦味。
在吸入中药时,将吸管放在舌根处,让药液直接进入咽喉,避免药液接触舌尖或舌中的味蕾,自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苦味。吸管的选择是大口径的酸奶管,方便输送药液。当然,太小的孩子不要用这种方法,以免喝的时候呛到。
2.适当添加调味品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在一些滋补的汤中适当加入大枣或甘草,可以减少汤的苦味,增强滋补效果。但甘草不宜与海藻、大戟、芫花一起加入方中。在清凉的药汤中加入一勺蜂蜜,也能缓解苦味,但不适合腹泻和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怎么治)。
3、把握位置
舌头上感觉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所以喝药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与药液接触过多;吃苦药丸时,也要把药放在舌尖上,然后用温水快速服下。
4.饮用前冷却
另一种缓解苦味的方法是不要趁热喝中药(止汗剂除外)。这是因为舌头的味道与温度有关。药液温度冷却到20-36摄氏度,容易快速服用,不会感觉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是36.2-37.2摄氏度,当汤剂的温度与舌头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最敏感,此时喝汤剂感觉最苦。
当汤剂温度高于38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时,味觉神经不敏感,苦味会减弱。但38摄氏度以上的煎药可能会灼伤口腔黏膜,所以20-36摄氏度是最佳选择。
5、赶紧喝药
药汁在口中停留时间越长,感觉越苦,所以吃中药宜快不宜慢。喝药越快,受苦味影响越小。喝汤药最好用吞服法,喝一口后迅速咽下;也可以用勺子直接把药液送到舌根,方便吞咽。
6.立即用冷水漱口
味蕾受到冷水刺激时,对味觉的敏感度会降低。因此,服药后立即用冷水漱口,可以迅速减少苦味。漱口后喝适量温水,不仅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必要时嚼一块口香糖,及时清除口腔中的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