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外耳炎简介
2疾病名称真菌性外耳炎
3英文名otomycosis
4真菌性外耳炎,耳癣的别称;耳真菌病
5分类皮肤病学>真菌性皮肤病>浅部真菌病
6 ICD号码B36.8
7流行病学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常见病,占耳部感染的15% ~ 20%。大多数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温暖潮湿地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 ~ 40岁最为常见。常见于一侧,多在右侧,可能与右手挖耳方便有关。它发生在夏天。从直接传播的头癣、面癣,其他还有念珠菌、烟曲霉、黑曲霉。大部分来自空气传播的孢子。
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天青毛癣菌、细毛小孢子菌等皮肤癣菌。来源于头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等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直接传播。这种感染也被称为耳癣。
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体大多是烟曲霉和黑曲霉。其中黑曲霉占90%以上。其他还有念珠菌、青霉菌、犁头霉、顶孢霉、灯盏花、根霉、口蘑等。,大部分来自空气传播的孢子。80% ~ 90%的外耳道炎可找到各种细菌,如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微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和棒状杆菌等。,当它们与真菌共存时。会加重真菌感染。
湿疹、银屑病、外耳道脂溢性皮炎等局部原发性皮肤病变,局部潮湿,挖耳等外耳道病变以及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等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9引起耳廓感染的致病真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天青毛癣菌、细毛小孢子菌等皮肤癣菌。来源于头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等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直接传播。这种感染也被称为耳癣。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体大多是烟曲霉和黑曲霉。其中黑曲霉占90%以上。耳部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局部潮湿、挖耳等外耳道损伤以及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等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10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表现10.1耳癣以红色丘疹和水疱开始。然后脱皮并逐渐向四周扩散扩大成一大片布满鳞屑的红斑。边缘清晰,有丘疹或水泡。可以延伸到外耳道、整个耳朵和颈面部。大多数患者有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的病史。自觉瘙痒明显,多在一侧。可伴有手癣、体股癣、头癣等。刮鳞加10%KOH溶液,显微镜下可直接显露分枝菌丝。培养的皮肤癣菌生长。
10.2外耳道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以外的真菌引起的。如果病原体是皮肤癣菌,应该叫外耳道癣。外耳道真菌病主要表现为红斑、鳞屑、水肿或结痂和耵聍堆积。自觉痒。耳朵有饱胀感或听力下降感,有时还会疼。如果伴有细菌感染,则有脓液和臭味。严重者可累及耳软骨。
外耳道结痂多为圆柱形,表面生长有蓬松或粉状真菌。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颜色有黑色、黄色、绿色和灰褐色。去掉痂块,可以看到表皮红肿,有轻微糜烂。耳膜可能充血、增厚或有潮湿的分泌物。
取耵聍或痂片,加10%KOH溶液检查菌丝和孢子。有时见到分生孢子头。真菌在培养基中生长。
11检查的结果可以根据真菌的种类和病变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烟黑色的霉菌苔,似薄膜或粉条。就像霉一样,有时候很简单,凹凸不平。去除涂膜后,可以看到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呈轻度糜烂,或有少量渗血。将模具涂层放在载玻片上,滴一点10%氢氧化钾溶液,盖好,适当加热。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到菌丝体或孢子,我们就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耳道内有少量脓液,可直接检查培养,细菌滋生。有助于诊断。
取耵聍或痂片,加10%KOH溶液检查菌丝和孢子。有时见到分生孢子头。真菌在培养基中生长。
12的诊断可根据临床表现和直接检查确诊。
13外耳道真菌病的鉴别诊断应与细菌性外耳道炎相鉴别。后者一般为急性,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尤其是耳痛。慢性外耳道炎自觉瘙痒,耳道内有少量脓液。直接检查和培养有细菌生长。
真菌性外耳炎的治疗。耳癣用复方利佐辛搽剂或咪康唑霜治疗。
2.外耳道真菌病要先去除。然后涂抹制霉菌素软膏或1%两性霉素B溶液、克霉唑乳膏、制霉菌素溶液等。持续3 ~ 4周。如果外耳道皮肤有急性炎症和少量渗出物。可在1g硼酸粉中加入2% ~ 4%水杨酸或制霉菌素65438+100000 U的氧化锌粉,撒入耳中。
3.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局部加用氯霉素或金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制剂。
15的预后是外耳道严重真菌病可能累及耳软骨。
16真菌性外耳道炎的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外耳道干燥,不要用不干净的东西挖耳朵,及时擦去耳内积水和滴酒,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
17相关药物咪康唑、两性霉素B、克霉唑、水杨酸、氧气、氧化锌、硼酸、氯霉素、金霉素。
与真菌性外耳炎相关的药物——硝酸咪康唑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