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寒湿的中药配方
“病多寒湿,法宜温补。”前几天的推文中,给大家讲了经方大师赵亮总结的治疗寒湿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以“温”为基础,上、中、下三焦要分别对待,治疗方法各有不同。驱寒祛湿,见温之法奇效。
1.上焦寒湿证-温肺生津。
临床表现:恶寒、头身疼痛、无汗、咳嗽、痰稀而白或干咳无痰、咽部喘息或喘息。舌淡、嫩或胖,苔白腻或淡,脉沉或紧,寸浮。
病机:外寒内饮。
治疗原则:温肺解表。
处方:小青龙汤。
具体药物: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5克、干姜10克、阿莎丽5克、半夏20克、炙甘草10克、紫菀15克、款冬花65克。
烹饪方法:先将麻黄加水煮沸,去沫,再将里面的药材煎煮,使汤温热。
加减:落枕、恶寒严重者加葛根;
咳嗽咽干痒者,合用半夏厚朴汤;
口干咽痛者,加桔梗、石膏。
2.中焦寒湿证-中焦燥湿。
临床表现:腹胀疼痛,喜温压,呕吐,纳差,排尿不畅,大便稀,乏力气短,四肢不温。舌质嫩或胖,苔白腻或淡,脉沉细。
病机:脾胃虚弱伴寒湿。
治疗原则:温中、燥湿、止泻。
处方:理中汤。
具体药物:党参20克,苍术15克,茯苓30克,白芍15克,干姜10克,木香15克,砂仁10克,炙甘草10克,陈皮15克,防风15克。
烹饪方法:取三碗水,煮一碗,使汤温热。
加减:口干尿黄者,加葛根;
阴风多汗者加桂枝;
蹲重者,加附子。
3.下焦寒湿证-温阳利湿
临床表现:畏寒、四肢晕厥、排尿困难、心绪不宁、头晕、肌肉抽搐、站立不稳、四肢剧痛、水肿,尤其是腰部以下;或者腹痛、腹泻;或者咳嗽、哮喘和呕吐。舌质淡胖,边缘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病机:脾肾阳虚,水湿溢盛。
治法:温阳利水。
处方:真武汤。
具体药物:红参10g、苍术15g、茯苓30g、白芍15g、生姜5片、防己15g、当归15g、附子10g(先煎)、川芎15g、泽泻30g。
烹饪方法:取三碗水,煮一碗,使汤温热。
加减:若冷水射肺咳嗽,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
下焦阳虚者,去芍药之阴气,加干姜,助温里散寒;
对于因肠胃不适而呕吐的水寒,应增加生姜的用量,可加入吴茱萸、半夏,帮助暖胃止呕。
(注:方中的白芍有四层意思:一是利水生津,经典说它能“利水”,名医的书也叫“去湿益膀胱”;两者都是柔肝止腹痛;三法敛阴舒筋解痉;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长期服用,缓治。)
上、中、下三焦分开处理,简单明了。这就是温热疗法最初的应用方式。
这是一个会提前给大家剧透的小知识点。更多关于“温经方”的论述,请见《温经方》。
温经方,微发展
技巧
这本书预售中,预售期间有八折优惠!
预售日期即将截止,不要错过最后的时间~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文华法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亮执笔),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