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漾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水漾定义5病因病机6水漾症状7水漾辨证施治7.1处方治疗水漾7.2针灸治疗水漾7.2.1处方1 7。2.2处方2 7.3水漾艾灸疗法7.4风水击证7.4.1症状水漾风水击证7.4.2证候分析7.4.3方药治疗水漾风水击证7.4.4针灸治疗水漾风水击证7.5湿毒侵证7.5.6 5438+0症状阳-水-湿毒浸润7.5.2证候分析7.5.3治疗7.5.4阳-水-湿毒浸润方剂 7.7湿热实证7.7.1阳水湿热蕴结证症状7.7.2证候分析7.7.3治疗7.7.4阳水湿热蕴结证方药治疗8关于水肿9参考:1阳水治疗。 处方2治疗水漾的穴位3治疗水漾的中成药4水漾相关药物5水漾*水漾古籍中的药物说明1拼音yáng shuǐ

2英文参考杨水肿[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10)]

3小结阳水肿[1][2]是疾病证候的名称[3]。水肿疾病的两种主要类型之一[3]。指以外邪入侵,经穴不通,或气机受阻为主要表现,面部先肿,肿势明显,一郁则病身虚[1]的水肿性疾病。大多是经验性的[3]。治疗应以祛邪为主[4]。

《丹溪心疗水肿》:“若全身浮肿,口干舌燥,小便赤赤,大便闭,此为阳水。”

《丹溪心法水肿》:“阳病水若伴阳证,则脉沉...如果身体浮肿,口渴,小便赤涩,大便不通,这属于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之,加磨出枳壳,再以水稀释。”

《医学水肿引论》:“阳水为外因所致,在雨中涉水,或因风寒、暑湿见阳证。”

4阳水的定义《中医术语》(2004):阳水是指以面部先肿胀,有明显的膨胀势,一按即陷,病身虚损为特征的水肿性疾病[2]。

中医术语(2010):阳水是指以外邪入侵,经穴受阻,或气机受阻,引起津液泛溢为特征的水肿性疾病,以面部先肿胀,有明显的肿胀势,以抑郁为主要表现[1]。

阳水是水肿病的两大类型之一[3]。

5阳水的病因病机多为阳性[3]。是外感风、寒、湿、热、暑邪所致[3]。《医学水肿引论》:“阳水为外因所致,在雨中涉水,或因风寒、暑湿见阳证。”

6水漾《丹溪心法水肿》症状:“若全身浮肿,口干舌燥,小便赤赤,大便闭,此属水漾。”

风邪袭肺急性,先有水肿,后全身,不利排尿;偏寒者,寒而无汗,苔白滑,脉紧;易患风热者,咽痛,苔薄黄,脉浮。

湿邪困脾,全身水肿,尤其是四肢水肿,小便短赤,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胸闷,苔白腻,脉缓。

7辨证治疗阳水阳水的治疗应该是发汗、利尿、叩击[3]。

7.1治阳水方,宜发汗、利尿、叩击。肺气不升,三焦停滞,水不能入膀胱,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咽痛,面部浮肿,小便短赤,苔薄脉浮等症状。,宜疏风宣肺,清热利湿,如白月汤、五皮饮。若见浮肿、心烦、口渴、尿赤涩、便秘、腹胀满、苔黄、脉黄,则应清热排水,用八正散、疏凿饮之。[3]

逐一攻下法是治疗阳水肿非常常用的方法。使用得当,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看病情的需要。一般来说,发病后不久,肿胀很严重,正气尚盛。此时应密切关注病机,以消水为当务之急,适当选药攻水,使邪水迅速远离大小便。一旦水退了,之后再讨论补品就好了。病后期脾肾两虚,水肿尤为严重。病若发作,虽水退一时,易伤正,病根未除。等水邪回来了,必然更凶,病也更重。正如《丹溪心疗水肿》中所指出的,“不要猛烈使用芫花、大戟、甘遂。”因此,应慎用药物。

7.2针刺治疗阳水7.2.1处方及一治原则:祛风宣肺,健脾利水。

药方:舒菲缺三角树水荫岭泉。

方毅:上半部分很肿,应该是分布式的。舒菲是肺经之气的调摄之地,配合肺络,宣肺通水。三焦舒调节气化功能;治水可分清水和浊水之分;阴陵泉是脾经合穴,能健脾利湿。

操作:毫针通下,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7.2.2处方二:以三焦俞、水水、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为要穴[5]。

与证配穴:水漾加阳陵泉、伏流、合谷;面部肿胀在中前顶非常严重[5]。

7.3阳水灸疗法[6]

取穴:水水、舒菲、三角俞、阴陵泉。

艾灸方法:用隔姜的马克杯艾灸,用半个橄榄大小的马克杯,每穴10强,待皮肤有灼热感时移开,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直至水肿消退,症状消失。

7.4风水证阳Edma伴风水互结证[1]是指风邪犯肺,表现失常,水溢皮肤,头面部眼睑水肿,进而波及全身,皮肤有光泽,易恢复,起病迅速,恶寒发热,无汗,咽痛。

7.4.1阳-水-风水综合征症状:眼睑水肿,其次是四肢及全身肿胀,皮肤光亮,按之易恢复,起病迅速,恶寒发热,四肢酸痛,排尿困难等症状。易患风热者,伴有咽喉肿痛、舌红、脉滑。偏风寒者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滑或紧。如果水肿严重,还可以看到深脉。[8][9]

7.4.2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不降,水道不通,膀胱失疏,故见风恶、发热、四肢酸痛、小便不利、全身水肿等症状。肺位聚焦,发丝受阻,水液停滞,故眼睑头前应见水肿;下法不正,则不利于渎神。水和体液无法运输,溢出皮肤,立即扩散到全身。风属阳邪,风水相争,皮肤光亮易凹陷。因风邪,可见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如果风邪伴热,则咽喉红肿,舌红,脉滑。如果风邪伴寒,风邪在肌表,卫阳内敛,肺气未明,则见恶寒发热,咳喘。如果肿胀严重,阳气受抑,就会看到脉象沉,或沉滑,或沉。[8][9]

7.4.3治疗阳-水-风水综合征的方药[8]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活水。

可以用越脉加术汤【备注】越脉加术汤(《金匮要略》):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白术、生姜。处方中麻黄宣肺发汗解表,以去表湿气;石膏膏药能舒筋、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祛湿,意为崇土造水。可酌情加入浮萍、泽泻、茯苓,帮助宣肺利水消肿。若咽喉肿痛,可加板蓝根、桔梗、连翘,清咽散结解毒;若发热较重,尿少,可加鲜草根清热利尿。如果风寒较重,可去石膏,加入紫苏叶、防风、桂枝,帮助麻黄缓解表证。若咳喘较重,可加前胡、杏仁,降气止喘。如果你看到汗邪,阳气虚弱,就用季芳黄芪汤【备注】季芳黄芪汤(《金匮要略》):加减季芳、白术、黄芪、甘草、生姜、大枣,助卫水。

若症状体征逐渐缓解,体重、水肿不退,可按水湿浸型处理。

7.4.4针灸治疗阳-水-风水脉综合征[9]

治法:疏风宣肺利湿。

取穴:背俞、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主。取舒菲、赤泽、外关、合谷、阴陵泉、三角树。

按证配穴:脸肿了就加沟。

针灸方法:泻针法。

方毅:上半部分肿了,治疗要发散。本方以配赤泽宣肺,以外关配顾发汗祛风,使表表风水由发汗解表。左毅三交于

通过水的通道,银陵泉可以健脾利湿,使水中的水在湿的时候可以运化到膀胱。表里分离,可以祛风消肿。

7.5湿毒侵证7.5.1水漾湿毒侵证症状:眼睑水肿,扩展至全身,小便不利,皮肤生疮,甚至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滑[8]。

7.5.2证候分析皮肤是脾肺所主之域,所以皮肤有疤痕。湿毒未能及时清散,又回到脏腑,使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湿,失去升沉浊的能力,使肺不能通过水道,小便不利。风为百病之长,故病初常伴有风邪,表现为眼睑肿胀,迅速蔓延至全身,恶风发热之象。其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滑,为风邪夹杂湿毒所致。[8]

7.5.3宣肺解毒、利湿消肿的治疗[8]。

7.5.4治疗水漾、湿毒性侵害的方剂【备注】麻黄连边赤小豆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生梓白皮、连边、赤小豆、甘草、生姜、大枣及五味消毒饮【备注】(医用消毒饮)麻黄、杏仁、桑白皮等。前有宣肺利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子菜增强祛湿解毒之力。如果脓毒症非常严重,应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糜烂,加苦参、土茯苓;若风大痒,加白鲜皮、地肤子;如血热红肿,加牡丹皮、赤芍;如果大便不通,增加黄硝。[8]

7.6水湿浸证阳Edma伴水坝滞留辨证[1]指水湿,皮肤浸湿,起病缓慢,病程长,周身浮肿,小便短赤,身重,胸闷,纳差,乏力,舌淡,苔白。

7.6.1阳水湿浸证症状:周身浮肿,尿少,身倦重,胸闷纳差,全身恶,苔白腻,脉缓,起病慢,病程长[8]。

7.6.2证候分析:水湿之邪,可浸肤凝滞,致四肢浮肿。水湿凝滞,三焦失控,膀胱气化异常,所以小便短,水湿无门,皮肤满溢,所以肿的越来越厉害,我不是故意的。脾湿困,杨灿不能舒展,故表现为体重、神疲、胸闷、厌食、全身恶等症状。苔白腻,脉缓,也是湿胜于脾虚的标志。湿邪为黏邪,不易骤变,所以病程较长。[8]

7.6.3治疗方法:健脾祛湿,通阳利湿[8]。

7.6.4五皮饮阳水湿浸证治疗方药【备注】五皮饮(中华藏经)、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凌薇汤【备注】三生散(儒家家事):瓜提、防风、藜芦。前面用桑白皮、陈年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滋润利尿;白术、茯苓用于后方健脾祛湿;苍术、厚朴用于燥湿健脾;猪苓、泽泻利水消肿;肉桂温阳,化气为水。若肿胀甚至喘鸣,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利水平喘。[8]

7.7湿热蕴结证阳水肿[1]指湿热蕴结,水泛肌肤,尤见水肿,皮肤紧绷,脘腹胀满,胸闷,烦躁不安,气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

7.7.1阳水湿热蕴结证的症状为全身浮肿,皮肤紧张光亮,胸闷胀满,心烦热渴,小便短赤,或便秘,苔黄腻,脉沉细[8]。

7.7.2证候分析:水湿之邪因郁化为热,或湿热之邪困于皮肤中的隧道之间,故体肿,皮肤紧亮。由于湿热阻滞三焦,气机不正常,故见胸闷胀气。若热邪过盛,津液消耗,则见烦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黄腻,脉沉或数多,都是湿热的表现。[8]

7.7.3湿热之治[8]。

7.7.4阳虚水湿证的方药治疗[8]

舒齿芍引子【备注】舒齿芍引子(世界名医有效治疗方剂):商陆、泽泻、菜豆、花椒、木通、茯苓、大腹皮、生姜、羌活、秦艽。处方中的羌活、秦艽散风透表,使表的水气解表汗。用槟榔皮、茯苓皮、生姜皮配合羌活、秦艽去除皮肤水分。用泽泻、木通、花椒、赤小豆,配合商陆、槟榔,方便排便,使屋内的水邪从底部带走。疏表有利于疏里,疏里有助于疏表,使表里分离,疏泄,清湿热之邪,肿便自消。

若腹不饱,大便不清,可配吉焦李荒丸【备注】:防己、川椒、葶苈子、大黄,有助泻之功,以排大便之水。

如果肿胀严重,且休息时不能平卧,且脉象有力,水在胸中,肺气受肺所迫,宜清肺动水。五苓散【备注】五苓散(《伤寒论》)可用: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五苓散【备注】五苓饮(备注)

湿热若长期存在,也可使燥邪化为阴伤,故有水肿阴伤之象。一种是水湿潴留水肿,一种是津液流失口干咽燥,大便成结。这个时候养阴可以助水之邪,利水也可以伤阴,所以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治疗和考虑都可以。可以用《伤寒论》中的朱令汤(备注):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猪苓、茯苓、泽泻、滑石能清水之邪,阿胶能滋阴养血。

若湿热之邪灌入膀胱,伤及血络,可见排尿困难、血尿等症状,应酌情加用凉血止血药,如大蓟、白茅根等。

8水肿水肿(水肿[1][2])是疾病的名称[5][4]。出版《黄帝内经苏文水热学论》。也称水蒸气[5]。古代称水、水汽、水病、水胀[4]。是以皮肤水肿为特征的疾病的总称[1]。患者体液滞留,溢出皮肤,引起眼睑、头、面部、四肢、腹部、背部,甚至全身水肿。严重者可伴有胸腔积液和腹水[8]。一种水肿综合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病变为肺脾肾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产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和阴水两种。感受外邪,起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起,肿势在腰以上,病位多在肺脾,多为实、阳水;内虚起病较慢,一般从跗骨开始,肿胀趋势在腰部以下。病位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8][9][4]。

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驱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若用常用方法治疗无效,或有瘀血迹象,可采用活血化瘀法[8]。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根据病情需要选择[8]。针灸对该综合征有一定疗效,对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有较好的作用。

中医内科水肿见于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现代医学疾病[8][9]。

详见水肿带。